企業永續經營—我的越南風情

三陽工業 協理 陳邦雄

  我曾因工作的關係,前 後被集團總經理派駐在越南 11年,負起集團在越南的發展重責大任,期間歷經各種酸甜苦辣,為公司突破重重困難,比同業創造出更驚人的業績利潤,以及公司形象口碑的重要無形資產。主要的關鍵是我謹記集團董事長「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經營理念,奉行「以知識管理、以智慧領導」的哲學,以身作則做好與當地政 府的公關,了解當地政策;並逐步帶動公司全體員工及所有協力廠商,在行有餘力之餘,以慈善副業社會福利活動深入緊密聯繫當地高層及社會各界的生活面,雖然效益比不上專業的慈善團體,卻也獲得極為可觀的成果與雙贏成效,我也代表集團獲得當地政府頒發許多獎項。在此略為分享,希望有助台商在異國永續發展的參考。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覺得外來企業要長久成功,一定要能夠入境隨俗,融入社會,甚至被認同、被需求。於是我作好長期耕耘的打算,花了許多心血,甚至與陌生人交談,去了解觀察這個民族的政經文化、經濟教育。越南是個母系社會,年輕族群多,曾經飽受戰爭苦難,在有限的資源下,獨立之後仍能知足,沒有仇恨,惜福感恩,其社會價值近似於我傳統中華文化,自秦以來均與各朝代有緊密的關係;而其人民尤其勤勞、友善、好學,手藝及創意強。我做了許多功課,研究當地社會的需求,期許公司能協助並與其一起成長,最後找到可行的切入方向,就是以公司的多餘力量做好當地的社會公益;當然首要之務是業績要先能達成在台老闆的要求,然後再以詳盡的分析報告來說服老闆。

  無論是本業或社會福利的部分,公關及政策對應是在發展中國家很重要的工作,所以公司內由我領軍,適時動用各項資源因應當地政府政策的變化,替公司取得相對性的較佳競爭地位。同時派人努力讀越文及胡伯伯(胡志明主席)文選,融入越南民情及文字中,並且整合表達於公司的各項政策建議案中,然後誠懇地相待越南各級長官,用同理心看待政府的政策變化,並主動關心長官之家庭,努力成為其朋友,給予相當程度的必要協助,因此獲得不錯的互相信賴。

  深知廣大的社會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活 水泉源,我於是兼顧慈善副業的發展,落實企業責任,致力回饋社會,把 越南當成是我們的家,做一個越南社會所需要的企業。首先我由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動,要求各協力廠商均要有「愛心社」的成立,並期許人人做到「舉手做公益、有情又有義;攜手做公益、幸福又美麗」,無形中形成一股協助社會發展的力量。我們定期有計劃性的推動各項愛心慈善活動,積極鼓勵協力台商有「慈善報表」的經營理念,同時也讓越籍幹部積極加入愛心活動,體認公司是真正在落實以越南為家。事後證明,有愛心的人最幸福,做慈善的公司亦最能被社會接受。

  例如在社會參與面,我們曾 迅速結合台商全力動員,響應救濟突發性天災,贊助越南政府克服禽流感,於全國各地偏遠地區協助窮人建設情義屋。每年舉辦「愛心一萬」活動,至少協助一萬個需要幫助的人,包含孤兒、貧困、殘障、醫療等方面,並結合國 際 陣線委會、紅十字會及各慈善中心之慈善活動。

  在教育文化方面,曾贊助 建設收養中心及學校之教室住房、人道故鄉孤兒中心之學房、治安水庫馬駝小學教室、天山寺孤兒住學房 …等。提供建教合作及獎學金,讓4所大學有實習機會,以及設置優秀清寒獎學金、提供各級學校貧困學生文具用品、提供同奈有鄰園收養中心電腦學習取得證書學費。以服務滿兩年送一部機車,來鼓勵原本流動性大的老師。執行「小天使計劃」,引進殘疾孤兒至本公司服務,讓其自力更生並獲得尊嚴。規劃「收養中心自主利潤化」,結合協力廠商及企業知識經驗,協助「有鄰園」建立企業化手工藝品生產線以及建構通路,贊助生產設備及人員教育訓練,讓其從受支助到能自力更生。

  由於越南有 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的改造有益於社會的進步。為了提高農民所得,進一步協助解決國家饑餓貧窮的難題,我們著手進行協助古芝縣新農村發展計劃,分成農村建設、農業技術及 農業通路三個部分 。農村建設方面, 由於 越南西區九龍江平原水道眾多,常氾濫成災,交通不便,現有橋樑為木造獨木橋,當地戲稱為「猴橋」,常發生民眾不幸墜橋的悲劇。我們提供機車、貨卡交通運輸工具,並且在西區贊助建設了一百座橋,協助解決「行」的問題;另外還發展主題式農村。農業技術方面則透過外交部,由台灣的農業專家認養協助改良技術;選定引進台灣蔬菜及水果的農業技術;並且培育農業種子人員,支助赴台學習並獲得農業碩士再返鄉貢獻。 農業通路方面則 建立基層農民組織,建立模仿台灣的產銷體系。

  人生沒有永久的舞台,如今雖然我結束了派駐任務,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以一顆再出發的心接受另一個人生旅程,懷念著在越南的一切,希望帶回家的仍是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