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關係~寬恕與和解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總幹事 李惠珠
   觀音線協會在服務求助民眾將近二十年後,從「知識管理」的統計資料中,發現電話協談服務的民眾,皆渴望擁有美好人際關係,他們欲求助的困擾以「人際關係難以處理」比率居高不下;還有社工服務的案家常常陷入混亂痛苦關係,這是多數民眾煩惱與痛苦的源頭。

  建立人際間的美好關係,是大家所憧憬的,我們在專業服務經驗成熟後,提出一項具體而易行的自我覺察與得到幸福自在的方法,也就是寬恕與和解的體驗與實踐,但要達到這個目標是需要經過認知學習的,而且是終身持續學習,不是一時的流行;它也是一種了解與探索的歷程與意願,藉由寬恕與和解悅納自己與他人,達到生命最美的選擇,也是一種新幸福方程式。

  所以觀音線協會今年度特別推出「美好關係~寬恕與和解」系列活動,在此活動元年,我們先以觀念認知與經驗學習而設計系列講座與團體工作坊,同時以典範學習概念設計系列活動,盼望明年能繼續以重建家庭與人際美好關係的服務方案,拓展推行至校園與社區,更落實本協會助人情懷與行動。

  本文就以「寬恕與和解涵義」與「生命故事」來揭開「美好關係~寬恕與和解」元年的序幕!
  
【寬恕的涵義】

  據Robert Enright和他的研究夥伴所提倡的定義:「寬恕是要願意對曾不公平地傷害過我的冒犯者摒棄憤怒、負面的判斷和行為。同時,更要對他寬宏大量,甚至施予愛。」(Enright et al. 1988, pp.46-47)

  研究者指出,在佛教裡面,寬恕的概念有兩個層面:第一,是不要求對方因被寬恕而有所回報;第二,放下對冒犯者的怨恨和憤怒,所以佛教的慈悲已包括了寬恕這個概念。

  生命中的衝突事件充斥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關係中,寬恕是愛護自己與善待他人的積極選擇。即便如此,寬恕卻是極困難的決定,特別在遭受極痛苦的不公平傷害事件後。在此探究寬恕帶來的生命意義與正面價值,讓我們一起思考與選擇。
許多受傷者認為,他們寧可用生氣與痛苦來折磨傷害者,使傷害者活在罪惡感的牢籠中;但事實正好相反,以仇恨來回報傷害者,最後囚禁在牢籠中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我們心中的怨恨總是影響自己更勝過影響別人。

  「當我們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就得到痊癒。」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卻是每一位走過寬恕歷程的人共同的領受。寬恕,是一把開啟牢籠的鑰匙。門不會輕易地自動鬆開且釋放我們,我們需要學習選對鑰匙以及擁有打開牢籠的知識,才能真正重獲自由。

  德蕾莎修女說:「如果真的想去愛,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去寬恕。」,寬恕是面對不公平的傷害,明明有生氣的權利,卻選擇對傷害者表達出仁慈與善意,願意送給傷害者一份愛的禮物。寬恕不但可以全面提升一個人的情緒成熟度,並且富有愛與勇氣。

  寬恕,是生命中最美的選擇,它可以為生命開啟創造力以及成長的大門,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不再停留在過去的傷害,並且可以帶領我們經歷心靈的平安與自由。

【和解的涵義】

  寬恕是和解過程的一部分,寬恕是在心靈上願意放下負面情緒而原諒對方,甚至昇華至給予愛的關懷。基本上寬恕是受害者願意原諒迫害者的歷程,而進一步和解則是兩個人在關係破裂後再次復合,也許是在心靈上或是在實際行動上關係有所轉變。

  其實和解不ㄧ定有著受害者與迫害者的相對位置,而是探索、理解、覺察的歷程,人的許多痛苦來自於自我對抗與衝突,因為對自己的不滿意進而過度鞭策自己或要求他人,造成傷害自己或他人,如果能夠察覺自己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模式並且放下,就能獲致內心的平靜。對於生命的種種不幸或所受到的傷害,如果不再抗拒,就能讓痛苦過去,活在現在。

  面對人際關係過去與現在的恩怨情仇,例如在家人、夫妻、人際關係中感受到被背叛、出賣、利用、誤解、貶低或遺棄,或是我們傷害對方,或是雙方都在關係中受傷,當我們覺察這些痛苦而不願繼續在此困境時,試著重新去探索與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或許回頭一看,發現原來當時各自有其為難的狀況與說不出口的苦衷,或是有所誤解,甚至存在著善意與愛,如此理解而無所謂誰對誰錯或是受害與迫害的相對位置,進而重新接納自己與他人,願意以愛來和解彼此的關係,重新建立美好關係。

【生命故事分享】

  其實和解的層次很廣,包含與自己、家人、他人、命運、歷史、大自然和解,而今年協會推動美好關係系列活動以人的關係和解為主軸,也就是與自己、父母親、親子、他人和解,在此試著分享幾個生命故事或電影故事,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增進理解寬恕與和解的過程,進而回映到自己的生命歷程,或許可以為自己重新做最美的選擇,量身訂做新幸福方程式。

*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金鐘影后林依晨具備完美主義性格,曾在媒體上展示過整理得乾淨整潔的包包,大包裡又有小包,每樣東西各有歸所,家裡的擺設更是井然有序,只要別人稍一移動,她馬上知道。完美主義也發揮在生活自律,只要沒拍戲,林依晨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凌晨4點50分起床聽英語廣播加強語言能力。她回顧說:「我很自律,但我不因此而快樂。」

  自從她腦下垂體長了腫瘤,26歲的林依晨歷經手術後,重新看待自己與生活,發現東西的整潔並不是為了用得順手,而是在乎別人的眼光,現在她會故意把一樣小東西從抽屜拿出來亂放在桌上,才發現「不完美好快樂」。

  自律也曾經讓她硬撐著,成為不斷破紀錄的超人,從兩天兩夜不睡到六天六夜不睡,再到八天八夜,只為了做好工作。現在她想通了,她表示:「我曾要求自己95分,得到92分時還沮喪,今後我要過八分之五的人生,」。其實「自己」是最難演的角色,心鬆開別人的期望,不在乎悶棍或掌聲,她表示「現在希望別人記得林依晨是一個願意做自己、成為自己的人。」

*和母親和解

  林莉造型工作坊的黃緗語與母親分開18年後才又住在一起,剛開始,從生活細節到互動方式,互相不能適應。一直渴望媽媽呵護,卻碰上嚴肅的母親,黃緗語有很大的掙扎,直到她去育幼院做義工,比起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孤兒,「我的心胸不再受限,我才明白我所擁有的已經滿多的了,」雖然有時母女之間還會有衝突,但比較能平衡了。

  因此她拓展對母親的觀點,回憶起母親吃過的苦,母女共同經歷過的分離,而較能理解母親未能溫柔呵護的背景與為難,她主動做和解修補的動作,雖然工作與住都在一起,仍不斷寫信、打手機簡訊告訴媽媽:「不管曾經歷過什麼,我對妳的愛很多、我最在乎妳。」。

*和父親和解

  還記得去年「送行者 」這部優雅動人的電影嗎?男主角內心深處承受童年期間父親背叛母親而出走的陰影,似乎是位停頓在遺失父親的記憶中長不大的男孩。直到父親的死訊傳來,剛開始因為怨恨之心,他不願前往認屍,最終心軟而前往,為一個已記不起面容的父親送行。

  到了父親住的地方,才發現父親出走後,並非是想像中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反而是一個人住在小小房子裡,幾件行李就置放在房間角落,更突顯出父親的多年孤單,而鬆動怨恨的心,為父親潔身換衣,竟然發現父親手中緊握著一顆石頭,小時候,父親曾經表示這顆石頭代表對他的愛,眼淚不禁流下,此刻方知原來父親一直愛著他,就在石頭傳承而溫暖碰觸還在太太腹中的孩子時,和父親和解就這樣發生了-將父親的愛傳給孩子。

*夫妻和解

  「逆風飛舞」這本書的作者湯秀璸小姐,年輕時克服萬難嫁給先生,但是婚後先生外遇不斷,先生曾為了離婚,用盡方法,而她也為了挽回婚姻,不斷委屈求全,後來她得了初期乳癌,曾經請教身為醫師的丈夫,丈夫卻多次告訴她沒關係,且阻止她就醫,直到癌症末期、已難治癒。她忍無可忍地控告丈夫,當這件事情進入司法程序時,因丈夫的醫德令人髮指,有不少律師熱心幫忙,後來,她卻選擇了寬恕,還向法官求情,官司未完,她已決定釋放。

  他使她的病情無可挽回,而她卻選擇寬恕,她說:「寬恕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它是不斷的來回擺盪,需要時間耐心地學習、滌除、釋放。」,她體驗到寬恕,最大的意義並不只是原諒傷害她的人,而是放過自己,不再為傷害自己的事情受苦,不想再將自己剩餘的人生也賠上。經歷這些事情,她體認到:「幸福可以有各種模式,不是非得把自己的人生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才能得到幸福,生命的寬廣及可能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

  以上四個故事,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很想知道有關親子和解或與他人和解的故事?我們期待大家藉由故事分享以及參與美好關係系列活動,可以激盪出更多屬於您的寬恕與和解的生命故事,與大家分享您是如何為自己訂做新幸福方程式,找到生命的出口,創造新美好關係。

【特別報導】「美好關係~寬恕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