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 綠水常流

環保志工 徐滿

  今年地球十分不平靜,每天打開電視、廣播、報紙,總會傳來世界各地地震、火山爆發頻傳的消息;有的地方大風雪侵襲、有的地方洪水不斷、有的地方乾旱;有些地方遭到沙塵暴,中午時分卻有如黑夜般;全球森林火災不斷;玉山四月下大雪、一天之中可經歷四季的氣候......,種種的氣候異常現象,在在說明大自然正在怒吼!

  根據英國氣象局在哥本哈根高峰會中提出的最新預測,明年「極有可能」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會比1961到1990年的長期平均溫度攝氏14度高出0.58度,達攝氏14.58度,人為的溫室效應是一大因素,暖化效應正持續發燒。

  回想五、六十年代,家家戶戶乘晚涼,滿山層峰疊巒翠,未曾有氣候異常、土石流侵襲之憂。然而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富裕了,物質生活愈來愈好,所使用的物品也更加精緻化,過度的包裝,耗費更多的資源,相對地球資源也日益枯竭。

  例如生產一公斤的寶特瓶,要用十七點五公斤的水,製造一瓶水,用掉的水資源比它裝的水還多,非常浪費,而且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回收的寶特瓶量約9萬公噸,相當於45億支600cc.的礦泉水瓶,體積可堆滿3座台北101大樓,串連起來的長度更可以環繞台灣1080圈,讓54萬戶家庭節省一個月的用電量。而且瓶裝水在包裝和運送時,會消耗許多能源,飲用完的空瓶還會製造更多垃圾。

  由於人類的貪婪與享受物質的慾望提高,導致氣候異常,引起大自然的怒吼,地球的環境愈來愈壞,讓人們感受到警訊,因此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環保署積極宣導「節能減碳」觀念,鼓勵民眾從生活中落實資源回收,以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有鑑於此,筆者也加入環保義工行列,每月一次到社區的定點,協助回收分類。

  我們將民眾送來的回收物品,先拆掉瓶蓋,做非常細的分類,瓶子與蓋子分開,再進行各項分類,再將分類好的物品送去各回收站賣,所得資金用來救災或做慈善事業,可以幫助更多人。而回收的物品可再利用,除了紙類做成再生紙之外,寶特瓶也可做成毯子、襯衫、夾克及醫護人員的制服,充分做到資源再利用,不但可以減少垃圾量,更可以妥善運用資源,

  環保之路五年走下來,我發現除了固定的慈善團體志工外,也會看到許多社區的民眾,全家帶著小孩一起參與,加入保護地球的行列,可見近來環境的保護意識抬頭,創立『南非荒野信託』的伊安普萊爾說:「環保不該是強加灌輸,而應由接受者透過體驗的方式,從內心真正喚醒愛護自然的感受。」當你付諸行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並且願意帶動更多人來落實,我們的環境就有機會改善。

  當我們心中有了一顆愛自然的心,我們就會珍惜感恩大地,愛自己、愛別人、也愛自然萬物;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就能彼此互相尊重,相信環境在我們的愛惜下,青山常在,綠水常流,就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