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臺南地區環境守護行動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常務理事 黃煥彰

(本文節錄於「寸草心環境行動網」http://163.26.52.242/~nature/)

  依據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所建立的21世紀環境議程所揭示的全球共識,環境保護是一件全民工作,我國環境基本法第4條第1項即已明確宣示,「國 民、事業及各級政府應共負環境保護之義務與責任。」,第5條第2項更具體宣示:「國民應主動進行環境保護,並負有協助政府實施環境保護相關措施之責任。」 顯示環境保護不能全然委諸政府機關的作為,人民也必須主動推動環境保護的作為,進而協助、監督乃至促進政府環保機關的環境施政。所以臺灣各地都有公民基於環保意識,主動投入環保工作。

  大臺南地區在環境污染上,有其特點,大臺南地區在臺灣雖非主要工業區,但因沿著河川之工業農業廢棄物或家庭廢污水排放之管理不良,卻有嚴重之河川污染,臺灣地區的幾個主要污染河流,其中一直名列前矛的二仁溪、鹽水溪、將軍溪等均在臺南地區,其下游地區許多城鎮在全國癌症排行榜上均常列名前三名,尤以號稱癌症公路之台十七線公路沿線城鎮最為顯著。

  臺南地區因此這些污染背景,以及過去因為濱南開發案抗爭、四草濕地保護、臺鹼安順廠污染等歷史事件,產生了眾多活躍的環保團體如臺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臺南市社區大學等等,長期以來在不同崗位投入環境工作。除了各自從事的環保理念推廣和不當開發之防制以外,關於公害污染之防制也不遺餘力,目前與政府機關互動較有成果的是針對台南地區的污染重點--河川巡守。環保署自九十一年定為河川污染整治年以來,規劃辦理河川巡守隊政策,透過結合學校、社區及團體資源、人力,推動各縣市成立守望相助河川巡守隊,期由環保單位主動與志工巡守隊聯繫,建立良好之通報管道,以俾使各志工隊成為環保署督察力量之延伸,亦使稽查工作更具機動性,透過民眾參與河川污染巡守及污染通報,以遏止流域污染偷倒或偷排情事。然因為官方巡守人員之選擇受到地方政商勢力之介入,流於人情酬庸,又對於巡守報案後,行政單位因取締不易,處理成效必打折扣,加上議員不當關說,導致志工熱忱轉為保守觀望。另外不肖業者常利用夜間偷排,導致污染一直無法有效遏阻,環保團體也有深深的無力感。

  在這片困境中,96年2月7日臺南地檢署由朱朝亮檢察長代表提出一項創舉,與臺南縣市環保局局長,以及臺南地區十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簽署結盟合約,一起宣示打擊環境犯罪。朱檢察長表示,政府機關由於人力有限,在污染的防制上,往往無法全面性的杜絕所有的犯行,因此要確實有效地防制污染的犯行,唯有透過全民共同合作,成為司法機關的「耳目」,讓污染的犯罪者無所遁形,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因此臺南地檢署首開風氣之先,邀請環保局及民間環保團體共同結盟,就是要正式向環境污染不法者宣戰,正式宣告司法將成為行政單位及環保團體的有力後盾,將積極杜絕不法的污染者繼續破壞我們的環境。我們認為此一創舉將能具體有效地落實環境基本法的上開規定,啟動臺灣新的一波環境保護風潮。

  臺南市社區大學在尊重三個結盟環節之基本立場1.「司法機關」為維護規範之執法者,故結盟不能影響其刑事偵查之中立公正性及所產生之維護法律的效能。2. 「環保行政機關」為政府主要管理環保事務之機構,其他機關不能取代其職能。3.「民間公益團體」則應堅守非官方、無政治性、利益性,單純公益取向的公民組織,不能沾染權力及利益色彩,以維護其超然之監督機能。將配合進行下列重點工作。

一、大台南地區污染地圖之網頁建置

  環保團體在推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點在於環境資訊多是專業的術語及數據,非常難以在短時間有良好的溝通,讓居民瞭解污染的範圍與嚴重性,透過網頁地圖等資訊科技,讓社區居民快速瞭解問題,並將累次的污染檢測或處理結果以「資料庫」的方法來累積。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的輔助,將記錄的影 像、數據、錄音等檔案整合成一目瞭然且方便分享的資料檔案庫。這建立污染地圖及成立網頁的主要目標。同時匯集臺南地檢署已揭示偵查環境污染案件之重點區域,讓民眾瞭解大臺南地區之污染事件處理現況。

二、培養屬於民間非營利組織之環境巡守專職人員

  目前南部針對污染議題成立的巡守網絡,以河川保育中心之前推行的河流巡守志工隊較有組織。臺南縣現成立志工巡守隊共計9隊,人數共計約150人。臺南市成立志工巡守隊共計15隊,人數共計約300人。然以此組織成效進行分析,巡守對環境教育貢獻大,但對河川污染的減少成效卻較小。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一般社區型的志工巡守隊由於年輕人需要出外工作,所以平均年齡偏高,這類志工缺乏影像記錄與上網能力,較適合參加揀拾垃圾及聚會活動。(2)環保團體志工與工作人員能力強,且對污染有深入了解,但因各自有其關注的核心問題,很難維持長久的追蹤。(3)國小的河川巡守隊,由於國小老師因教學忙碌,若校方無積極推動的意願,自願參與意願不高。(4)大專院校學生除了教授參與計畫,否則積極參加人數並不多。

  志工巡守隊值得持續推行,但應該思考建立持續而有效率的行動網,培育民間非營利組織之環境巡守專業人員,再透過社大終身學習的教育平台,建立持續性的志工社團培訓機制,透過社團的組訓,讓對守護環境有理想及熱誠的志工可以經常進行聚會與學習,形成更為有力的監督力量網絡。

三、建立補助性之污染通報系統

  環保署及各地環保局、各區環境督察大隊等機關也都有污染檢舉專線。但是這些通報系統因為機關人力不足,在污染取締時無法掌握時效及不當關說下,其實際執行效果仍有其限制。故民間仍有必要建立輔助性的通報系統以補其不足。由專人來接聽民眾電話,指導民眾詳細說明污染點的重點資訊,詳細記錄基本資料,再通知巡守專員前往觀察並做影像紀錄後,循報案系統通知縣市環保局立案並派遣稽查人員前往處理。其次將這些紀錄揭示於污染地圖網頁上,定期追蹤環保局等行政單位處理結果,再告知民眾處理結果。如若遇重大情節,且行為正在進行則立即聯絡地檢署檢察官,以保證污染訊息被有效地處理(圖二、相關處理流程如圖)。

四、逐步建立民間團體、社區組織關於環保事務之夥伴關係

  環保團體、里長、社區發展學會對社區當地污染問題最為了解,若要落實全面之環境監督網絡,必須建立各團體之間之聯繫和分工。由於民間團體、社區組織既屬民間性質,則其自由度相對較高,從務實的角度先建立一種平行、鬆散的關係,平常能保持聯繫,必要時能成為有效的互助夥伴。

五、推動環境教育

  培訓主軸以包含融入「環境污染巡守」、「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與紀錄」及「GIS地理資訊系統操作」於志工培訓活動課程中,實際長期觀察記錄臺南地區山林、 河川、土地污染或擱淺在海灘上之廢棄物,達到全面性環境污染觀察,並深入各社區演講推動環境教育,增加民眾參與監督環境污染工作,杜絕污染。

  1987年,古克閃族世襲酋長烏枯(Delgam Unkw)為「還我土地」訴訟出庭時說:「每個酋長都有一個祖先曾遇見大地之神,並蒙祂賜予權力。大地萬物與人類都是有靈之物,必須予以相同的尊重,這就是我們的律法。」人必須保護大地,維持她的健康,不可予取予求,我們應深信多留一些時間、空間給予大地,也等於留時間、空間給予子子孫孫,也等於把愛留給予子子孫孫,結盟與行動是一切的開始,深深的期待土地更健康、臺灣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