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聞讀者的自省─從曹姓母女案談起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徐小涵

  四月初發生台中縣曹姓婦人攜女一同燒炭自殺社工雖有事前追蹤,但卻難以挽回兩條寶貴性命。此案件引發專家及社會人士對社工應行檢討的聲浪,認為社工警覺性不足、欠缺專業性,甚至有人罵他們冷血!但諸多的指責卻引起社工強烈的反彈。筆者在初聞此新聞時,心中浮現的也是對社工的不滿,然而,後續社工的反彈新聞,開始讓筆者反思:「我對社工不滿的情緒是對的嗎?這起社會事件的問題究竟為何?」

  社工反彈的主因在於,長期以來因政府以預算不足為由,導致社工人數不足。經考選部統計,目前政府體制內的社會工作人力計有1,688人(含正式編制員額及約聘用社工員);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表示,若以台灣各類服務對象人口數來檢視社工人力之服務比值,個案量負荷最大前三名為婦女領域、老人領域及兒童少年領域之社工員,平均每位社工員的服務量分別為12,689人、5,057人及3,237人;若以總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位社工員的服務量為4,074人,負擔確屬太重。

  基層社工人力不足的現象,導致社工員常面臨高個案量、高工時及高壓力的困境。社工人員必須二十四小時待命,即使半夜睡到一半也要立刻出門,半夜的陪伴偵訊頻繁,隔天還得上班。燃燒自己的生命來拯救社會、奉獻給社會,卻無法顧全自己的家庭。甚至還會遇到被打、被丟東西、被恐嚇、被騷擾的自身安危問題,而一有疏漏又要被社會大眾責怪。而且,在曹母女案發生之後,類似案件通報量激增,有些民眾遇到問題便打電話揚言要自殺,但在社工實地走訪後,大多是家庭鬧劇,甚至有些只為博取同情獲取急難慰問金。然而,若不馬上處理,一旦真的發生事情,社工又遭各界撻伐。這些濫用社會資源的民眾實不該讓第一線社工、警察如此疲於奔命!

  自殺防治體系雖有檢討之空間,然而,社工不為人知的辛苦與辛酸,在筆者初聞曹母女案之際,竟是完全忽略了!筆者不禁反省,最初對社工不滿的情緒、自以為充滿著正義感的我,似乎是抹煞社工辛勞的劊子手!未客觀評估事情就斷言是非的現象,是目前整個社會的通病,導致社會中充斥著憤怒與怨恨,人在社會中似乎難以找到宣洩的出口。社工長期面對社會的黑暗角落,自身的心情也容易受到影響,或許他們才是真正需要被協助的一群。要能平衡整個社會的人權,必須奠基在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多鼓勵彼此,始得彰顯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