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環境淺談學生受教權

嘉義華南高商校長 柯朝塗

  愛因斯坦曾說:「喚起獨創性的表現與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無比的方」。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中,如何激起學生的求取知識的動機與興趣,是所有教學是否成功的主因。在實際的教學現場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導與學生學習中有三種不同的教學成效,如圖1是ㄧ般的教學預期的教學成效,圖2中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沒有交集是為不良的教學,圖3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有許多交集是良好的教學;良好的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多元的教學理論、設計活潑的教學活動、準備豐富多元教材與教法、善用教具的研發與使用、採用多元的有效評量、接納人性化、生活化的教學評鑑去實現教學目標。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潛能、實現自我以及適應環境,進而推動社會環境的改善,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達成教育目標,此一教育歷程皆需教師運用有計畫的教學檔案,依據學生的起點行為,因材施教及多元適性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安排適當的教學活動,達成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

  近年來提升教師教學成效,是每個學校一直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主管單位考核及評鑑各校的重要指標;如何提升學校教學成效,可從教師、學生、環境三個層面作分析(如圖4),學校應培養教師能力、激勵學生士氣、及營造活潑環境三管齊下創造優質學校:

一、 培養教師應有能力

  由圖5教師應有的能力應包含規劃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評鑑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能力等五種能力(吳俊憲,2008)。而這五種能力應在師資培育單位教師養成階段完成,若成為正式老師還沒養成,應透過教師專業發展繼續自我成長。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專業知識包含教育理論、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科知識及教育脈絡知識等;專業技能包含教學能力、經營能力、輔導能力;專業態度包含專業信念、專業態度、專業責任(潘慧玲,200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應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敬業精神與態度、研究發展與進修等四項評鑑內容,這些也是教師專業應有的能力。對於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專業能力,教學認真的教師應予獎勵,並輔導教學不利的教師教學技能成長,持續改進。鼓勵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的歷程中對話,善用教學檔案、從事專業發展,從教學目標的理解、學習進度的掌握、學習成效的評量、教與學的反省回饋、到教學科技與媒體的適時運用等,落實以學生學習為本位。

二、 激勵學生學習士氣

  學生是教學主體,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在協助學生成長社會化及自我實現。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或增強學習成效的補救措施,使學生樂於學習,並將自我學習轉換成自己的責任,以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與習慣,是學校經營最重要的課題。學校在推動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案上,應強調全校各處室教職員工一起參與投入,不是只有教務處、訓導處或其他單獨處室的工作;學校配套制度與措施雖不盡相同,但都應先從教師教學效能提升做起,尤其在課堂教學時,對學生充分說明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和產出成果,並不時給予彼此機會去省思並回饋「教與學」的歷程與效果。在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方面,應以多元的評量來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效,除尊重他們多元智能發展的特色,更從中了解學生其他的潛能與長才。協助學生製作個人學習檔案,激勵學生生涯目標選擇,輔導性向興趣分析能力,培養適性及多元智能發展。

三、 營造活潑生動環境

  校園環境是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的介面,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參與力。校園營造應包含安全校園、人文校園、自然校園、科技校園及藝術校園等五項(吳清基,2005)學校除了教師要有言教、身教以外還需要境教及制教,不只是提供正式課程外,還需辦理各項社團活動,對於社區多元服務學習和產學合作等方案與機會也應支持;強調做中學、學中覺,讓課堂理論學習與實務經驗的相結合,使學生學有所用,用有所得,強化學習思考方法,構思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善用知識與判斷能力。

  從以上三層面中,可發現學生雖是學校的主角,但是所有教學活動計畫都是教師規劃、設計、實施,教師應有其能力主宰整個教學成效的結果,故惟有從教師從自身尊重學生受教權開始,進而改變教學型態及模式,並在整個學校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關注及重點的回饋,引領學生有效使用擴散性及聚歛性思考,去確認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發展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不斷追求進步,統整且產生結論,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合作學習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以面對廿一世紀全球化、數位化及知識經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