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開發及交通建設與環境的平衡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副理 賴震川

  交通建設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不但提供執政者快速掌控全國的通道,隨時各地有任何狀況,均能迅速派員處理;亦為經濟發展及民眾急難救助的命脈,不但經濟活動的人及貨物均能藉由交通系統順暢流通,且藉此更是為分秒必爭的救助行動得以順利達成。因此,當政者莫不大力興建交通建設,作為其最大的政績,而當有地震或風災等重大災害時,均以搶通災區交通系統為第一要務,唯有交通恢復通行,不論搶救之人員機具進入災區,或撤出災區受災民眾方可順利達成。交通系統實為社會維生的命脈,因此自古造橋鋪路均視為大功德一件。

  但隨著人口快速成長,許多山區被開發、沼澤被填平,均為配合人類生活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展,交通系統亦須配合這些生活範圍的擴展不斷的建設;而配合新建好的交通系統,更多的山區被開發,其中更包含許多地質狀況不適宜開發之山坡地,開發商總認為所有的問題均可由工程技術克服,而不思如何與當地環境共存共榮。而在人與自然爭地,不順應自然的結果,當大自然反撲時,發生的災害遠超過當年開發的效益,更常因造成人命的損傷,如當年台北縣林肯大郡社區邊坡滑動造成多棟大樓倒塌及28人死亡,便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政府實應對於不適合開發地區,不畏利益權勢事先加以更明確嚴格的限制,對於有潛在危險性的地區,除應公告週知,如現在地質法的修正,公佈有哪些地區具潛在危險性外,嚴格限制財團的開發行為,以免總在災害發生,人民生命財產受損後再來檢討,那已是後悔不及了。

  而近幾十年來的交通建設為配合開發漸漸深入山區,為了能到達新開發的地區,而配合多作了不少無謂的道路,而這些道路不免會經過一些不穩定的地層,早期人們總認為人定勝天,無論再高的山再陡的坡,只要用工程技術無不可克服的天然障礙。但大自然的反撲又何其迅速,一有天災即多處路斷橋毀,社會維生命脈之交通系統隨即中斷。為環境長久發展及人民居住安全考量,山區原本大多數均為地質不穩定區域,應重新檢討減少山區的開發,讓山林回歸自然,自可降低山區發生災害的機率,而同時減少了山區交通的需求,少作了山區道路,不但降低了建設期間對環境的破壞,長久而言亦減少了對環境的干擾。但民生之需求總有些路網是必要的交通建設,這些非辦不可之交通建設,因路線常難以完全避免地質不良或特殊環境景觀區域,則在規劃設計時應重新思索以與環境共生為出發點,而非以人的需求為主,研擬如何配合現有自然環境狀況,選擇不論施工或完成後對環境破壞最少之最佳方案。如此與大自然環境配合的建設,於天災時損害機率自然大幅降低,達到與環境的平衡,如此不論我們的環境與交通建設方可長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