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啟示錄-平衡智慧 護衛地球

Pingle Capital Corp., Ltd.董事 楊宗翰

* 2008金融海嘯

  2008年夏天全球發生了前所未見的「金融海嘯」,排名全世界前幾大的投資銀行如骨牌效應般接二連三的倒閉、被收購或收歸國有,其來勢之凶猛,不但沖垮了美國華爾街,更波及了全球金融市場。不到半年時間,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於難,更嚴重的是,還有國家宣布破產與瀕臨倒閉危機。由於全球股市的大跌,資本市場市值大幅縮水,為了防止投資損失進一步擴大,投資人加速撤離資本市場,更加重了市場跌勢。銀行為免產生更多呆帳,放款也趨於保守,企業的資金周轉就更加困難。由於大家對於未來前景充滿了不明、悲觀與恐懼,為了保有更多現金渡過這個紛亂狂潮,全球消費也瞬間緊縮了。工廠訂單大幅減少,產能過剩,企業營收腰斬,裁員、減薪、無薪假也成了最熱門的話題。這個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金融危機,也帶來了全球經濟危機,正如大海嘯般淹沒到全球每一個角落。

* 金融海嘯的由來:次級房貸、通貨膨脹

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

  在美國的房貸市場,主要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品質狀況,將貸款種類區分為「優級(prime)」及「次級(subprime)」兩種。所謂「次級房貸」指的是對信用品質較差的借款人所承作的房貸。因違約風險較高,借款利率也相對比正常信用貸款來的高。有些次級房貸的貸款人甚至沒有穩定收入,而是靠推銷房貸賺取佣金的「房貸經紀人」的協助下取得貸款,這類貸款人通常是貸入「利率調整型房貸」,也就是貸款利率是隨著市場利率的高低變化來調整,一旦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時,他們的利息負擔就會加重,無法繳款的違約率便會急速上升。

  由於次級房貸的借款人屬於信用等級較差者,因此以往無法透過銀行獲得貸款,直到1980年代初期的金融自由法案通過,允許金融機構對借款人收取較高的利息與手續費之後,銀行業者才願意對信用評級較差之民眾提供房屋貸款。美國次級房貸在實施的最初10年裏也達到了顯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原因是要歸功於次級房貸。次級房貸的承作金額從2004年開始快速成長,至2005年及2006年皆達到6,000億美元的水準,較2003年增加了一倍。

  當時因為全球資金過剩,使得低風險性資產的投資利率偏低,投資人開始尋找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商品(包括次級房貸等)進行投資,導致越來越多的次級房貸經過貸款銀行及華爾街的金融專家組合包裝之後,以較高利率的證券或債券產品型式出售給投資人,而這樣的產品背後也隱藏著高風險,大家耳熟能詳的「連動債」也是屬於這類的金融商品。大型投資銀行、避險基金、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等,透過證券經紀商收購證券化的次級房貸,使得次級房貸業者取得源源不絕的資金供給後,繼續承作新的次級房貸業務。就這樣,次級房貸業者只用了一筆資金,便可透過將次級房貸證券化的過程,不斷擴張他們的貸款業務,而這也是次級房貸快速擴張的推手。

  投資的目的不外乎是要提升生活品質,但往往由於投資觀念與方法的錯誤反而會讓投資陷於困境,甚至於有人是以負債來投資,不斷的惡性循環而身心俱疲。要如何讓投資能夠賺取合理的報酬,又能高枕無憂,那是每位投資人所要追求的目標。要享受投資的樂趣,就必須先具備正確投資觀念,首先要了解的是「投資報酬率與風險是呈正比」。換句話說,高報酬的投資商品就會隱含高風險,例如期貨與選擇權。如果投資人不願承擔較高的風險,可以選擇將錢放在定存或持有現金。因此當有一項金融商品的隱含報酬率是10%,那麼投資這項金融商品所要承擔的風險便是存放在銀行定存的10倍以上,因為目前銀行的定存利率都在1%以下,而銀行的定存幾乎是風險性最低的金融商品。如果報酬率10%的金融商品所隱含的風險與存放在銀行定存是一樣的話,那麼投資人就不需把錢存放在銀行了。

  所謂「風險」就是未知的、無法預測的,如何在風險與報酬間取得一個可以接受的平衡點,是投資時所要考量的。每個人可以承擔的風險不同,所選擇的投資工具與標的也不會相同。天下沒有不勞而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般人的印象中,科技業與投資金融業的從業人員看似坐擁高薪,但他們卻都是需要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與冒著生命危險在賺錢,有得便有失,得失之間如何取捨並取得平衡點,是需要每個人用智慧去判斷。

通貨膨脹(Inflation)

  市場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當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時,物價就會下跌。反之,當需求大於供給時,物價就會上漲。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的以相當的幅度上漲。在金融海嘯發生前,全球景氣尚處於多頭榮景,在經濟發展與景氣繁榮的過程,一般人對於物質的需求與消費會較為奢侈,有時甚至於是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當過度的消費與需求,就會造成地球上有限資源的供給快速減少,物價就會不斷的快速上漲。所以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度耗用地球的資源。正如金融海嘯發生前,所有原物料、民生必需品、原油等天然資源的價格都不斷快速上漲,一度甚至於還有糧食危機的問題。為了控制蓄勢待發的通膨危機,各國政府也就開始採取了調高利率的做法以抑制市場的過度消費與投資。

  美國許多金融機構在美國房市景氣擴張的過程中,大幅承作次級房貸,使次級房貸的規模快速膨脹。美國聯準會(Fed)為了抑制通膨壓力,從2004年起至2006年6月,連續升息了17次,導致貸款者還款壓力大增,也造成次級房貸違約率大幅攀升。一些體質較不健全,以經營次級房貸為主的金融業者,被迫停止業務,甚至宣布倒閉。

  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不斷發明新穎、奇特、複雜難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把許多原本無法在市場流通的商品證券化後,轉賣出去,賺取手續費。當美國近百家承作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陸續宣告破產,這些經過證券化的次級房貸金融商品價值一夕暴跌,遍佈全球的持有者無不連帶受到波及,世界各國的股市也因此如骨牌般的暴跌。同時以次級房貸為投資標的的共同基金、避險基金、以至大型銀行與保險公司,都面臨了資產的大幅損失,金融風暴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 萬事萬物遵循太極陰陽之理

  萬事萬物都是遵循「太極陰陽」之理,凡事皆有陰面及陽面,經濟市場虛實與共,需求與供給,太多或過多,太少或不足,都是在兩極之中變化,過多就會形成虛面,變成了虛空的消息與需求,太膨脹之後,就是事實的顯現,虛空中從高處墬落,正向與反向陰陽互動,相生相長的循環從此開始。市場價格漲跌、經濟景氣循環、人生經歷的起伏都是與太極陰陽的道理相通的。

  如金融海嘯發生前,原油價格曾經從每桶40美元左右,一路上漲到147美元。在上漲過程中,經濟景氣是處於快速成長過程,市場對於原物料與原油的需求也是呈現快速成長,資本市場的股票價格也不斷上漲,反映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獲利表現。但是當所有物品價格漲升的速度與幅度大於人們薪資所得的成長幅度時,消費市場就會產生緊縮,因為一般人日常所需的實質消費金額已超過以往許多。因此當原油價格漲到高峰時,大家就提出了「節能減碳」的口號,騎自行車的人變多了,汽油的消費減少了,汽車的銷售業績更是面臨腰斬的慘況。這時原油的供給已超出了市場需求,為了消化已開採出的原油庫存,原油價格不得不降價求售,以致於在短短數月間,原油價格又回跌到了一桶40美元左右。

  綜觀所有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與景氣循環無不遵循此一漲跌之理,當需求多於供給時,需要此一商品的人,就會不計成本的以較高的價格買進。價格漲多了,需求就會減少,等到供給過剩時,廠商就會降價求售。價格跌深了就會因便宜而再度吸引需求買氣,如此週而復始,市場價格一定是當時市場供需平衡所決定的價格。攤開所有市場的價格曲線圖或是景氣循環圖,其圖形一定是上下起伏,不會是只漲不跌或是只跌不漲,價格漲多了就會下跌,跌深了就會反彈向上,除非是一家公司經營不善、人謀不臧而倒閉,或是一項商品已在市場上絕跡,否則一定會有一個市場認同的供需平衡價格。

  在金融海嘯發生前,全球已經歷了七、八年的景氣榮景,景氣的下滑正是符合太極陰陽之理,何時會回升並沒有一定的時程表,但是回升速度的快慢卻是可以由世人來共同決定與努力。「投資心理學」指出,除了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會決定平衡價格外,市場價格的漲跌其實是一種群眾心理行為的反應:投資人與消費者的心理與情緒會左右市場走勢,市場價格漲跌也會反過來影響投資人與消費者的心理。正如金融海嘯發生後,景氣快速衰退,訂單縮減,企業倒閉,裁員、減薪不斷。加上大家不知景氣何時會回升,對未來更加不明與悲觀,在這恐慌的氣氛下,因此選擇減少消費,保留現金,如此一來市場消費就會更加緊縮,工廠訂單更加減少,企業加速倒閉,失業人口更會不斷攀高。如果群眾悲觀的想法繼續持續下去,就會不斷的惡性循環,景氣蕭條的時間也就會跟著拉長。

* 世界和平與經濟發展

  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與世界的和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非洲國家的物產相當豐富,擁有許多天然資源,但是其經濟狀況卻一直是處於落後的國家。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為長年戰爭,政治動盪不安,企業資金不敢投資非洲國家,即使擁有優美的風景環境,也會影響觀光客到訪的意願,因此就無法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人民貧困,經濟也無法發展。

  通常在做投資決策前,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系統性風險,也就是大環境的風險。一個地區的安定與否是會影響企業經營的成功關鍵,若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朝令夕改將會讓企業難以遵循與經營。所以一個國家與區域如果安定、和平了,投資的資金才會源源不絕而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繁榮。要追求世界和平,要先跟自己和平,如果每個人都能從愛自己、愛別人、愛自己的國家、也愛別人的國家,尊重生命,維護自然,才能共同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

  現在的科技相當進步,交通也非常發達,國跟國之間幾乎已是零距離,全世界已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世界一家的「地球村」。金融海嘯、911恐怖攻擊事件都是發生在美國的紐約,SARS的源頭是發生在中國大陸,但是在事件發生的當時,全世界的經濟都受到了波及。一個國家的經濟若無法發展,就會產生失業問題,失業人口多了又會產生社會問題與治安問題。因此自己好不是真正的好,唯有大家都好了才是真正的好,世人才能永保平安,位居領導地位者,也都應該深思,正向、正念的發展,對社會、全球經濟重建的優勢策略。

* 金融海嘯 V.S.護衛地球

  在這波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中,有多家百年老店都不能倖免於難的慘遭滅頂,而且全都集中在英、美、日等經濟大國。包括1850年成立,創立了15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1929年經濟大蕭條與911恐怖攻擊,仍然屹立不搖,卻於金融海嘯中,栽在自己最擅長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聲請案。日本東京的百年老店「京品飯店」也因債權遭受波及,宣告歇業。金融海嘯的震央雖在紐約,但是擁有250年歷史,遠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瓷器老店Wedgwood也因金融危機造成的信用緊縮而宣告破產。

  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許多企業如排山倒海般的競相宣告倒閉,民眾的實質收入與物質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沒好也沒壞。如果我們能以地球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一波金融海嘯的發生,反倒是讓地球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也許這個結果也是大自然對人類所發出的警訊。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需要不斷的建設與頻繁的商業行為,加上景氣繁榮時,人們對於物質的需求與消費也會不斷增加,甚至於是過度浪費。這時過度的需求就會遠超過地球現有資源所能供給,也就是消耗了過多的地球天然資源,這也就會反映在不斷上漲的物價。金融海嘯發生前甚至還有糧食與能源的危機,如果這個時候不讓地球休養生息,讓天然資源有再重新生長的機會,而繼續將地球資源與生態消耗下去,可能不久的將來,地球很快就會被毀滅。

  太極陰陽智慧追求的是剛剛好的那一點「太極點」,也就是一個平衡點,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陰陽平衡了才會像太極圖騰一樣生生不息的運轉下去。正如我們平日肚子餓了會不舒服,吃太飽又會撐得很難過,唯有吃得剛剛好才是最舒服的。為了生活而工作賺錢是需要的,但是工作與健康也要取得一個平衡點,不要因為過於勞累而損及健康,如此就不能正常的運作下去,所賺的錢也只能拿去看醫生了。

  金融海嘯的發生,其實就是在於人類為了滿足物質欲望,追求更多有形財富,而不斷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生態平衡,所造成的不平衡現象。在我們不斷破壞大自然的同時,大自然還是會有反撲的力量,正如將一顆皮球用力往地上丟,力量用得愈大,皮球就會反彈得愈高。溫室效應、大地震、大海嘯、土石流...等天然災害,都是人類破壞大自然所產生的結果,而這些結果的真正受害者還是人類本身,這些現象的發生只會對人類帶來更大的浩劫,生活條件將會更為艱辛。如果地球的環境再繼續任由我們不斷的破壞下去,三、五十年後也許我們已不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的子子孫孫卻要承受我們所造成的生活困境。為了我們的子孫,也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期勉世人都能保有一顆慈悲良善之心,凡事遵循中庸之道,剛剛好就好,從每個人自己做起,共同來護衛地球,護衛我們的家園,讓地球青山常在,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