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須從教育著手

瑞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課長 陳有田

  人權需要從教育著手,除了家庭教育外,最主要是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教育影響的人是最多,而且最深遠。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通常會問你(妳)在學校學些什麼?鮮少會問你(妳)在家學些什麼?這理由很簡單,學校是教育的機構,是讓人學習知識與待人處事的環境,所以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應該擔起人權教育之責。

  探討早期教育的能力分班,都是以學生的成績區分資優班或放牛班,因此資優班的學生較受老師的關心,因為他們牽扯到學校的升學率,所以學校大多數的教育資源就集中到資優班。那麼放牛班呢?集中太多不愛讀書和想讀書但成績差的學生,又得不到良好教育資源,老師對這些學生又沒辦法,只好放任,導致校園鬥毆、霸凌、老師被學生毆打...等等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些學生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被欺負而參加幫派,變成欺負別人的一方。試問人權在那裡?難道不該從教育著手?太多教育者都是求學過程順利,沒有身處在放牛班,不知其黑暗面,其實如果在學校教育沒將這些問題解決,將來造成社會問題之大,是可想而知。

  雖然現在教育改成常態分班,但真的問題有解決嗎?似乎普遍的教師還是會區分成績好、成績差、聽話與叛逆的學生。還是會特別照顧成績好的那群學生,主要還是為了升學率,認為升學率好才能提昇學校知名度。然而成績差、叛逆的學生,因教育的差別待遇,難免會心理不平衡,造成校園依舊存在霸凌事件。

  其實差別待遇是影響人權最大主因,孔子之所以被推崇為至聖先師,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理念,「有教無類」其本意就是不論地位的貴賤、智商的聰愚、財富的貧富、品德的善惡之人都有其受教權,讓賤、愚、貧、惡的人,有機會藉由教育改善其地位、學識與品性。「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素質、專才不同,利用不同的教材,給給予不同的教導,使其發揮學生的潛能。其重點孔子看到他學生本身特質優點,用心去教育學生,因此孔子的學生在當時的社會造成很好的清流。單憑個人其實能力有限,但如果教育更多好人才,不是更能造福更多的人。

  能力分班雖然區分出成績好與成績差的,但教育者如果只是一味在區分成績,卻沒有在成績差的學生上做補強措施,只是讓這兩者之間差異越大,並沒有解決問題。例如:當初的九年國民教育,究竟教育出什麼?居然有些人國中畢業卻不太會寫字、識字和基本的作文,意謂有些教育者只是想把授課內容講完,不管學生是否了解內容,或者是根本沒教書讓學生自習,導致學生根本沒有具備國中畢業的程度。感覺教育者把授課內容講完,讓學生畢業,就好像盡了責任,其實卻沒有讓學生感受到他的人權,因為他不明瞭內容,卻被人強制灌輸課本內容,雖然有可能學生資質差,但教育者應該做些部份課程調整,使多數學生都學習到知識。然而,有些教育者因學生太吵鬧,無法認真教書,就乾脆不教書直接叫學生自習,讓想讀書的同學沒得到應有的教育,這樣也是沒人權。

  教育者不應該只著重授課內容多寡與學生成績好壞,應該是多用心讓學生了解他學這門課的意義與幫助,如果程度好的學生,就建議他們可以讀那些書補充知識;程度差的學生,就應該檢討是那個環節沒教好,所以學生聽不懂,只要教育者用心,既使聽不懂的學生也會感受到教育者的心意,他們就會想努力去學,才會提出不懂的地方,這麼教育者才會知道問題所在,修正授課內容,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如此一來,學生在課業上精進,最重要是心性的提昇,因為從教育者的用心,將來這些學生也會學習到用心的態度,自然在待人處事上,會虛心檢討用心去做事。這樣就能造福更多人,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多校園暴力事件,因為學生了解他們應該學的東西,人生有方向目標,能分辨是非,自然就能降低校園霸凌事件發生。

  人權教育其實只是心與心的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從教育做起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教育乃百年大計,教育者秉持將心比心,多以對方立場著想,了解癥結點,發掘學生的優點與長處,從中去引導,才是真的幫助到學生。如果教育者一直只看對方缺點,深究下去就會認為學生一無是處,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因為沒用心去發現學生優點,就放大學生缺點,是相當沒人權。如果教育者去發掘學生優點,自然會發現學生的可塑性,從中加以引導,讓學生有自信,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人權自然就有。人權從教育做起,引發人最初的善心,相互尊重,而不是談論一條條枯燥無味的法規,讓人去遵守,就是落實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