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評論;尊重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  林家民
  在還很不懂事的小時候,某天我們全家出遊,,晚上回家看到一個外國人在我家門口正搬動著一輛摩托車,我坐在車子裡用不耐煩的口吻問我媽那個人是不是想隨便停車。媽媽叫我不要亂講話,說他其實只是路過,幫忙把路人的車從我們的停車格挪開好讓我們停。

  永遠記得聽完的當下再看到那外國人臉上誠懇的表情時,我內心有多麼懊悔與抱歉。

  有一個早上和爸爸去文化中心,離開的時候他在門口滑倒。那時我沒什麼力氣,只能站在旁邊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一群年輕人有說有笑的向我們走來,我心裡暗自警戒,擔心會不會是不良少年來找麻煩,但他們只是很熱心地幫我把爸爸攙扶起來然後把拐杖拿給他。

  又一次錯怪別人的好意,又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還有一次全家到公園玩,,一個調皮的小孩忽然跑來捉弄我爸爸,甚至想把他的拐杖拿走。但爸爸只是面帶微笑,不理會小孩的嘲弄。倘若不是爸爸也在場,依照小時候的壞脾氣,無法忍受家人遭欺侮的我,大概會把那位弟弟拖到旁邊毒打。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小學時代的事了,很久遠。太多時候人習慣用第一印象來檢視另一個人,所以很多人才說第一印象很重要,然而,只依憑第一印象去評斷,很膚淺,也很危險。或許那位小孩是年紀尚小,不懂事。但從外表來看,我們實在也難以相信一個天真的小男孩會去作弄一位行動不便的大人。

  隨著年紀漸長,我越來越不喜歡隨便給人下結論,判斷他的個性如何,是因為不想再像以前那樣輕易誤解別人。

  要怎麼看一個人是我們的自由,但還沒深入觀察、還沒確切知道他的性格便任意地妄下定論就是一種不負責任。放在心裡醞釀是可以的,不過話一旦說出口就該對它負責。很多爭執,或許正來自於雙方都未能體察該為言語負責這件事。人的耳朵有兩個,嘴巴只有一個;世界卻總是很吵,噪音多過安靜。將如此觀點擴大至家庭、校園、職場甚至整個社會、國家、宗教、種族。人與人的相處,在發言或作出任何行動以前若能多點觀察與考慮,地球便不會這麼嘈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