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人權教育的省思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科長 邱品洋

韓愈「師說」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說為人師表的目的,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困惑的啊!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以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意思是說那小孩子的老師,只是教小孩讀讀書、學學句讀罷了,並非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困惑啊!

  大學一般原是以研究學問為主,而在現今社會裡,由於職業的分工精細及專業的需求下,大學教育變成了職業訓練所,故其偏重智育的培養尚能理解,但高中以下各級學校的教育,原本應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而目前的現象,則普遍著重於智育的發展,忽略其他四育的重要性,導致社會亂象叢生,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皆可本源於未有均衡的五育所致。

  人權的基本內容之一是平等權(公正權),但由於只注重智育的培養,造成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心態。菁英教育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約十數年前,台灣的國、高中班級區分為升學班、放牛班,升學班的學生倍受師長的重視,放牛班的學生任其自生自滅。這種嚴重違反人權、踐踏青少年自尊心的做法,當時社會少有人會提出抗議,甚至認為依智育成績編班理所當然。目前學校雖然不再敢明目張膽以智育成績來區分班別,但只注重智育發展的心態,卻未曾有明顯的改變,這或許和國家的教育政策也有關係,凡是升學率好的學校,,就會被評為辦學績優良好的學校,其校長等行政管理人員的仕途即可一帆風順,無怪乎每個學校競相提高其升學率,想要成為明星學校。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不是每個小孩生出來都適合讀書,也不是只有讀書才能夠有所成就。在現在的社會中,書讀不好的學生,在學業上沒有成就,就得不到師長關愛的眼神,常常不是打架鬧事、逞兇鬥狠,要不然就是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前者,情緒得不到發洩,認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生存權也受到了威脅,自然不會想要善待他人,學園內霸淩的事件於是乎層出不窮;後者,學業跟不上同儕,跳樓自殺或自殘的消息亦時有所聞。

  要解決這些亂象的方法,就是要五育並重,特別是德育為五育的基礎,德育也就是韓愈「師說」文中的傳道、解惑也,但觀諸現今台灣的學校教育,仍是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從早到晚所有的課程,都被數學、理化、史地等學科所佔滿,公民倫理等教育份量嚴重不足,且其課程內容亦未確中精要,只是淪為形式教育而已。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品德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教育的重心,而非以「學業」為教育的唯一價值。傳受學生正道,解決學生的各種困惑,才能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不會產生偏差,人生才能健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