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從編織一個無縫隙的保護網開始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 董國光

  曹姓母女燒炭自殺事件引發了社會大眾的惋惜與不捨,同時也導致社會工作專業的多方評論。若從社會問題演化的觀點來看,「社會工作專業」被關注,往往比不被關注時更有進步的機會。從事件發生後,筆者身邊許多社工系的學生、實務工作者、親友都主動討論這個議題;更有朋友開始為身邊情緒壓抑嚴重的孩子,積極尋求協助。而所有的關心最後都會回歸一個問題-「具體的作法為何?」

分工越細 越難預防

  教育本就有教導和培育的功能,所以對於學生的知識教育及生活教育兩者缺一不可。許多學生常回想小時候,老師常到家中進行訪問,只要目的是要瞭解家中是否有哪些因素,會讓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但現今社會對於教育的內涵要求更高,相對就需要更多人力分工達成目標。但分工越細,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的連結點就越多。而這些點往往就是意外會發生的原因。

事後責備 無濟於事

  事件的結局明白告訴我們,每個環節都可能有狀況。事後一味地尋找代罪羔羊,批評別人的錯誤,是我們在實務工作中最不願見到的情況。因為如此的爭論,只會引發更多不理性的情緒及傷害,對問題本身的助益不大。但事件中對社工專業的批評,從正向的功能來看是促使社會工作專業從各方面檢討的動力。也是重要的機會,讓相關人員仔細思考,未來應如何更有效地因應這些問題。只要停止抱怨,開始努力改正,一切都來得及。

拉近距離 真誠陪伴

  而社會工作專業以生態系統觀點,透過專業的敏感度及技巧,往往能協助學生在其生活環境中,創造許多有效的支持系統與問題解決的方法。這就是香港為何克服各項困難,努力朝著「一校一社工」的制度推展;而許多亞洲國家也在2000年開始推行;大陸去年也因四川震災,社工針對受災的孩子,透過學校環境提供長期協助成效出現,而開始全面推動學校社工專業的發展。台灣的發展在亞洲國家中算較早的,但因人事經費及相關法規的爭議,反而成為進步最慢的國家。越是危急的問題,我們越要實際陪伴需要幫助的人,才能真正一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積極主動 填補空隙

  臺灣社會對社工專業的期待,從這件事情來看是有增加的。社會工作強調的是團隊合作,而非單打獨鬥。從這個事件來看,家暴防治或高風險家庭的社工是無法單獨避免悲劇的產生。不同位置的社工能發揮的功能大不相同,把社工放在正確的位置,這樣的結局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學校社工的制度就是讓社工師在校內與學生、老師、家長都能密切的接觸,持續掌握問題發生的脈絡與狀況;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及機會去運用專業方法協助學生、家庭與學校。社工專業進入校園,並不是另一個參與分工的團隊成員。而是要有積極主動,婆婆媽媽的精神。以「先合作,再分工」的原則,才能真正填補支持系統的空隙。

  期待學校社工制度在臺灣能真正普遍設置,是要讓社會工作專業對人的主動關懷與問題分析的能力,在整合學校內、外及社區資源的條件下,提供給學習成長中的孩子,都能有一個更安全、健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