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之省思

聽水、聽樹、聽土地唱出的悲歌

楊明國中 美術老師 張素菁
一、人與自然的對決-台灣的生態環境

  生態面貌豐富,水急山高鬱鬱蒼蒼的台灣,在新航路還未被發現時,宛若一個新天地,長久以來,原住民不論是漁獵謀生,或是從事耕作,儘管部落不同,但敬畏大自然的態度是一致的。

  台灣被葡萄牙的航海船員發現時,看見台灣山林之美,禁不住喊出“Ella Formosa”(啊!美麗之島),航海的船員一定看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島嶼,但他們卻給台灣稱之為美麗之島,這不是反映出台灣山林特別美,而使用它們的原住民有維持森林的好本領嗎?

  台灣經歷過二次的移民潮,一次在明清時期;一次在台灣光復後,政府撤退來台。因政策和經濟的考量,大肆「墾荒」,台灣的原始林,在日本領台即開始伐木,阿里山的巨大神木,如今只剩下腐朽的樹頭停留在原地,空悲切。台灣光復後,日本依然希望從台灣得到最好的檜木,市場經濟通常是先有市場後有經濟,因此從美國引進最新的伐木機械、最大的運材車,開闢森林道路,直到台灣經濟起飛前,有30-35年間,台灣的原始林大量採伐賣給日本,政府賺了錢,對於戰後要從事復建的台灣,頗具貢獻,但也因未做好植林,讓我們的家園飽受一雨成災之苦。


二、生物學之倫理

   大地生生不息,是因為有一定的法則存在,無論西方或是東方皆有關於生物倫理學的言論:

(一)西方論述
  西方文化源出西亞,在希臘哲學發展之前,最早的理論在舊約聖經中已有規定,人和其它生物的倫理關係。香港大學海洋生態學者何建宗博士,他把舊約律法中的各項道德關係用圖示法,以人與神的密切關係為中心,漸次以家庭倫理、人和人的社會道德、國與國的政治道德、從而推及生態系統的秩序。如果生態道德是維繫自然界正常運作之所需,則各國和各族都必須共同遵守,否則它的崩潰將帶來整個世界連鎖性的毀滅,終致帶來全人類的敗亡。


  這個由神學為主的理論,將生物各從其類由神創造,從簡入繁和進化論並不相背,奇妙之處是所有生物既合作也相互制衡,像蜘蛛網一樣,有一個中心的連結,經過若干百萬年,形成無數的生態分歧,這些運作連續的變化構成生物鏈。

   另一學說是我們耳熟能詳――「適者生存」,或是「天擇說」的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1809-1882)演化論,達爾文從生物的變異觀察,再到著作《物種起源》(1859)之間長達二十多年,一直斟酌該如何下筆,他最初的論文(1838)內即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但在無外力的干擾下,達爾文的進化論仍然能形成所謂的「食物鏈」。

  生態學的研究並不止於現在地球上的環境,它包括生物源起,而重點是生物的「習性」(habit)和「所在環境,生境」(niche),這裡的習性是指遺傳、生理、行為,而所在環境是指地理、氣象,這與演化有絕對的關係。

  現今在生物科技被熱烈研究時期,人類扮演了上帝的角色,DNA基因工程的開發,人能複製兔子、羊,真的很厲害,但在這實驗裡將動物的情感,設定為何?值得人類去深思。

(二)東方論述
  戰國時期的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其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意思是說人初生之實的纯樸的天性和自然本來是合而為一的,但是為何最後會變成不同呢?主要是由後天的人為因素造成的,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又講到,天和人是不能互相戰勝的,於是他在《莊子.秋水》舉例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他認為牛馬生理結構是自然的,給馬套上籠頭、給牛穿上鼻環是人為的,凡是人為的都是對自然的破壞,所以他主張「無以人滅天」。

   為了與自然合一,莊子反對一切人為活動。從其言論,能體會到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離開自然而生,也不能離開自然而發展。莊子提出的人要與自然保持「合一」的命題有其深遠的含意在。

三﹑「科學革命」是人類的曙光?

   《科學革命》一書中提到,人類可以藉由技術的改進以及對自然世界的瞭解而進步,甚至常常希望控制自然,來增進工業與農業的技術。如果說科技帶給人類曙光,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車子和飛機的發明,縮短兩地之間的距離,使得交通便利又快速;生物科技的發達,將抗生素(氯黴素)用在各種肆虐於人類的細菌與病毒上,把它們研究透徹並消滅,這也延長了人類的壽命;通訊技術的網路建構,讓不能相見的友人,能即時通訊聊天;至於令人無法抗拒的地心引力,也因火箭和太空船的發明,可將人送上月球甚至外太空,打破中國古代嫦娥奔月的迷思;一次又一次的科學革命,將人類更往前推向一步。

  科學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須一點一滴累積出來,人類的知識猶如一條河,總存在著許多的天才,將智識匯流成河,這歷史的軌跡從古到今影響未來。例如:牛頓 (Sir Isaac Newton,1643-1727)和胡克 (Robert Hooke,1635-1703)同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的發明帶來了光、電、磁的新世界 ,難怪英國的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1688-1744)為牛頓寫下:「自然和自然的法則藏身黑暗;上帝說:「讓牛頓出來吧」,於是所有變為光明」。這段墓誌銘來歌誦他。當愛因斯坦闖入量子世界時,人類又邁進新的紀元。

  但是當我們迎向這道曙光時,我們往後看看,科學革命留下什麼給我們?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都市裡,人類的生活品質雖好,可是生活條件卻變差了,世界上任何國家,無可避免的消費大量能源,木材、煤炭、石油、核能等,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氣污染、工業廢水、海水污染…,人類賴以生存的飲水、空氣、海洋、不再純淨,現在的生活、文化的基礎是過去多年累積發展而來,我們樂見這樣的科技世界,如同高樓大廈從平地拔起般,但卻不能忽視它的陰影的存在。

 

※畫作欣賞:〈甜美的代價〉,油彩.畫布,2005年。

◎創作理念

  飲料的發明,讓我們脫離「水」這種淡而無味的液體,也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慾,當這些飲料大量生產時,原料的來源也必須大量種植,才夠使用,但種植作物所需的土地,對地球上的土地來說,是非常有限的,在擴充種植面積時,被犧牲掉的原始林不計其數,大片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連帶的生活再那片森林裡的生物也頓失棲所,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熱帶雨林的消逝,這個被稱為「綠色基因庫」的地方,有著人類還無法想像的存在價值,可惜的是在為被發現就快被破壞殆盡,如果問大自然,誰是最可 怕的破壞者,答案一定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