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他們想回家

高雄市聲暉協會主任 林麗馨
  那年,朋友來電話邀約,中秋節那天務必到他家聚餐烤肉。儘管嘴裡應允,但心裡最渴望去的地方卻是娘家---有父母親可以依賴、說心事的家。
  
  遺憾的是,雙親過世後那個溫暖的「家」就散了,兄弟姊妹各有家室,平日各忙工作,加上變成單親後,一些不愉快的誤解讓我更疏於手足情緣的維護,長久來宛如沒娘家可回的人一樣,領著一身孤獨,壓抑著想家人、想回家的意念,日過一日,年復一年,內心甚覺悵然。
  
  「中秋節」對每個人意義不盡相同,就我而言,中秋節是「回家」與「團圓」的替代詞。隨著年歲增長,隨著閱歷累積,看到了好多屬於中秋的故事,有的讓人欣喜感動,有的卻讓人內心有著無比的辛酸。
  
  那一天,當我到訪南部某養護機構時,社工員正忙著用電話與院生的家屬聯絡,請家屬能來接院生們回家過中秋,大部份的家屬答允會準時來接,但是就是有幾位院生的家屬好似水氣從人間蒸發一般,任憑社工員本領通天,就是找不著。
  
  四十多歲的阿榮是少數被家屬惡意遺棄的院生之一。他的頭腦一如你我一樣的聰明,思緒條理分明,然而四肢因腦性麻痺的影響,連簡單的坐姿對他而言都是困難的動作---需將其雙腳打開,讓雙腳與臀部三者之間形成穩固的三角形,才能坐穩。大部份時間,阿榮都坐在院方為他特製的輪椅上,用著那雙肌肉張力極強的手,辛苦的敲按電腦鍵盤,藉由電腦文字輸入與保育員溝通,表達他的意念與需求。
  
  父母在世時,無生活自理能力的阿榮,日常生活完全仰賴父母無怨無悔的一旁照料,但自從父母離世後,他的家人就將他送來教養院,剛開始手足還會來探視,但三五年過後,兄姊就不再來了。
  
  根據周月清等學者於2001年的「台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經驗分享與模式發展初探」一書中訪問96位住民中發現,有83.3%的受訪者認同「這裡」是他的家,但若可以選擇回原生家庭,他還是喜歡回家----當我看到這個統計數字與報告時,整個人宛如被電流觸及一般,有種莫名的疼痛,內心翻騰攪動不已,任由「回家」兩字在腦海裡,在眼眶裡,在心房深處迴盪著。
  
  我不知道在皎潔明月映照下的阿榮,當心中的丁點盼望---「回家」落空時,內心有何感想,我不敢問也不忍問,但是我卻清楚知道此刻我的心是糾結酸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