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優勢學習管道談學習差異

永春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袁智麗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台灣,這個以分數為唯一標的教育環境,潛藏了多少被犧牲的許多聰明且具特殊才能的孩子。他們成績(分數)不是頂尖,學習風格和老師(學校體制)無法配合,才能不受重視,幾次聯考下來,他們失去了信心,終日惶恐焦慮卻又找不到出口。

  一個終日挫折沮喪的學生,沒辦法找出自己可貴的地方,可能對自己和整個社會生氣,因為社會上所訂定的價值標準,他無法達到。這些學生內心的憤怒日益增強,並且深植,使他走向危險的邊緣,從輕微的冒犯校規到處惹麻煩,到自暴自棄;自我放逐到自我虐待,甚至自殺。

  我們可以由學習歷程的認知與探索,找出每個學生究竟屬於那種學習系統?如視覺學習、聽覺學習、觸覺動作學習,找出每個人的學習風格,並發現學習問題所在。使用最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式來教他,使教學活動有趣又有效率。

教導學習策略

  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而不是父母老師希望的延伸,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惑,尊重他們的風格,教他如何去學習,而不是僅提供他們正確答案。由測驗分數中,讓我們瞭解孩子的弱點,為他訂定學習計畫,利用他的優勢管道來學習,使學習事半功倍。

學習差異取代學習障礙Learning Difference/Learning disabilities 因應不同的優勢學習管道/不同的學習風格

  特殊教育者發展出學習差異說,取代原先的學習障礙說,前者較後者更積極。事實上,適應個別差異的呈現,人人皆殊的個別化世代裡,人們要做的是接受多元多面向的文化現象。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本來就是不一樣,過去長久以來受限於班級團體教學之需,將學習分別為資優、正常、障礙等級差異,如果以平均智能條件來說,多種感官學習的發現和認定,我們應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一般來說,「考試領導教學」-怎麼考就怎麼教,評量方式成為很重要的指標。又靜坐學習、紙筆測驗都比較利於視覺型的學習者,而聽覺型和動覺型的人就比較吃虧。聽覺型和動覺型二者又以聽覺型較順利,但可能要用錄音的考試方式來取代寫考卷。動覺型的人最吃虧,可能因動不停、靜不下來,而難於從事學習。可是根據香港、日本、美國5000多位小五~高三學生的統計,三種類型中,以動覺型所佔之比例最多,為37%,聽覺型為34%,視覺型最少,只有29%。傳統的學校教育就不利於這種;百分比最大的一群學生。因此學校中學習障礙的如此之多,早已是特殊教育的主要課題。

  各方面的整合看來,學習是如此複雜的歷程,包含那麼多的細節,考試評量卻又是如此單一紙筆測驗。聽覺/口語的測驗成本極大,不是廣泛的大眾學校可以負擔,是它的限制。此外,在各種類型中,我們更可以此來剖析個性和個人特質:

  • 視覺型-安靜、內向、自制,甚至孤僻。
  • 聽覺型-多話、活潑、外向、親和。
  • 動覺型-介於內、外向之間,可能更接近內向,少語言或多動。

當然各型有它們各自的教學策略,希望能藉天生類型的認定,加上有效的「教」,來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

  • 視覺型利用圖像化來全面思考,如利用樹幹圖來學習並記憶。
  • 聽覺型可運用戲劇化的朗讀,一字一字的口齒清晰地唸出所讀的資料,可以增加記憶。
  • 動覺型的人喜歡用手觸摸、動動東西或親身經歷來學習。

大致上,我們可記住所讀的20%、所聽的30%、所看的40%、所說的50%與所做的60%。視覺、聽覺、動覺三型全部發揮可達學習的90%,即多感官的學習。

學習風格

  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就如同智力的指紋,一人一個樣。這是指一個人學習的方式,他的興趣取向,資訊受納方式,補救方式、學習的進行型態。

  有些人要靠看、閱讀來學習;有些人要靠聽到聲音才學得到;有的人一定要親自操弄,由做中學習。這些種種的不同,來自每個人不同的腦部結構,可以由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來解釋。學生使用某種方式學習是他天生神經生理上的關係,如果正好不符合老師或班級教學(要求統一、一致)的要求時,就有了障礙和麻煩。

學習風格的適應

  為了非典型學習者的需要,負責學習計畫的人就要仔細設計,如何運用時間、機會來教、來補救教學。

  補救教學可以是預防性的,也可以是治療性的,這時最重要的是適應個別需求的因材施教。用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方式)來教他。因此探索何者是當事人的優勢學習管道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