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下個十年的藝術界

首都藝術中心董事長/ 前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 蕭 耀
  藝術這行走的是哲學、感觸、分享、秀異,從事這行的人理所當然的較為感性自我,且極難統整組織。很欣慰的,十年前在藝術圈中的熱心人士極力奔走下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成立,自此台灣的藝術從業人員終於有了個「家」的期盼。

  為了照顧到各個類別的藝術工作者,視盟開放個人、團體、工作室、評論者..等多種形式的會員申請,並舉辦一年一度的「藝術家博覽會」。對照籌辦「ART TAI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畫協成員限定畫廊業者,結構單純,目標明確。為了追求共同利益,畫協幫助會員出國參展、籌辦博覽會,期望增進台灣畫廊產業的健全與發展。經由多年的努力,畫協也很實際的寫下了許多傲視亞洲的紀錄。但視盟同為藝術圈中社團組織卻很難望其項背,原因不是經驗與能力,而是立意不同。

  視盟期許成為台灣藝術圈中跨領域的橫向溝通平台,因而廣納各類藝術工作者。創作者、評論者、工作室...自有不同的經營目標,甚至可能利益牴觸,為了取得會員間共識的最大公約數,視盟每年籌辦的博覽會成了會員間最重要的活動。但一個活動要成功並造成影響力,績效是最要的指標,「藝術家博覽會」舉辦至今難以舉出漂亮的數據,以致視盟的心血成為會員間年度性的社團活動,難對產、官、學界發揮影響力。

  我對視盟期許頗深,以個人拙見,我建議視盟可參考德國「卡薩爾KASSEL文件展」的形式,清楚定位「藝術家博覽會」的風格與形式,且加強審核與國外邀展的功能,讓藝術家博覽會成為一個藝術圈指標性的活動,定位確定自然能聚集更多資源與優異的作品,進而產生效應。而在數位資源方面,我建議視盟可將會員作品無論是影像、平面、文字、衍生品等電子化,並於網站上開放下載、授權而收取授權金,讓視盟與會員互利,且能藉此發覺文創的資源與人才。最重要的,我希望視盟的主事者能與畫廊、拍賣業者結合,一方面可增加年度博覽會的效應,一方面可讓視盟的典藏作品有銷售的管道,轉化為實際的會務資金。

  最後,我期許視盟能完成一項台灣藝術圈劃時代的任務,就是成立「藝術家公會」,讓一直缺乏生活保障的藝術家們能比照其他產業公會會員得到勞、健保的協助,而公會具有法律效應的背景,也能為視盟在幫會員爭取政府資源時獲得正當性的認可,也許進而能讓視盟成為公單位發包時的中介者,如此真正成為「藝術工作者的平台」,也能提供會員更多機會。

  林林總總贅述至此,都是因為我對台灣藝術產業有著極高的期待與使命感,在此感謝視盟的主事者無私的奉獻與投入,讓會員得以有機會整合、發聲。回顧這十年一路艱辛卻也成就不少光榮的戰役,希望將來視盟能於紮實的基礎上愈益成長,讓台灣藝術工作者於亞洲獲得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