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與環境人權之探討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工程師 江宗達

  從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瓦特的蒸氣機開始,科技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中,投下了一記大大的震撼彈,短短近兩百年的時間,讓人類生活卻有了180度的大改變。從當時的紡織機、蒸氣機、印刷機、機床、鍋爐、蒸氣火車頭等,而發展至今的電話、手機、電視、汽車、飛機、網路等,可以說是瞬息萬變。

  著明的廣告詞:「科技始於人性」,也正好點出科技發展的方向取決於人性。人性在中國文化中,大致上分為四個觀點。一是以儒家孟子為代表的「人性本善」論,指出人性都是善的,人的善行善念皆是源自於本性,為惡的人都是後天沒學好,只要教育他,就可以恢復善良的本性;二是以儒家荀子為代表的「人性本惡」論,指出人性都是惡的,為善的人是因為後天的教育,使其能夠遠離惡的本性;三是荀子的弟子告子為代表「人性無善無惡」論;四是以西漢的揚雄為代表的「人性既善又惡」論。

  所以人性無論是四個觀點中那一個觀點,都指出人性有兩種發展的方向,就是「善」與「惡」,所以科技始於人性,則當人性向善,則科技發展將創造生機與希望,反之當人性向惡時,則科技發展將導致毀壞與滅亡。

  人性為人類自然的本性,本性於外在的表現為本能,而人類為了生命生存及永續發展,之所以有了需求,當有了需求就會對這個世界取得維持生命生存及永續發展的資源,而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所以將世界的一切都認為人類所擁有的,擁有使用這一切的權利,其實人權是上天所賦與的權利,而地球「他」其實也是一個生命體,所以人在行使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時,應該同時注重是否有影響他人的權利,以及是否愛惜、珍惜使用地球「他」給與人使用這些資源的權利,有尊重到地球「他」的人權,落實環境人權。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所提出著明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屬於層次最低的需求,也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健康等;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如:人生安全、生活穩定及免於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社交需求(Love needs) ,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情、愛情的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由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得知,人類的需求隨著文明的進步,也隨之不斷的提高,而科技發展的方向取決於人性需求的方向。在早期的人類創造及使用技術只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如約五十萬至一百萬年間發現了火的使用,使得食物的來源大大的增加。到了近代科技的發展,也隨著人類的需求層次提升而演變,如工程、醫學、電腦、網際網路、電話等,其中以電話為例,在今日的社會電話為不可獲缺的角色,因為已經造成人類對於可攜式行動設備的慾望,而此慾望又產生了新產品的需求,就導致了手機的發明。現在為了滿足社交、尊重的需求,在這個社會上若沒有手機,則無法與他人隨時通話,現在人已經對此科技產生了依賴,若將手機抽離了人類的社會,需多人類將無法滿足及維持滿足社交、尊重的需求。

  而人類在追求需求滿足的過程,受人性的善與惡有相當大的影響,無論人性是善或惡,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有好的影響而也有壞的影響。以軍事科技發展為例,武器是用於攻擊的工具,也因此用於威懾和防禦的用途,當武器被有效利用時,應該依循效果最大,傷害最小為原則,但是後來的發展並非如此,如核子武器,1945年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的原子彈,至今仍震憾人們的內心,對人性的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善惡一念間,軍事科技也有相當便民的應用,如衛星定位的技術應用於汽車導航的應用等。

  愛恩斯坦說過:「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何種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用的是石頭。」這告訴我們人類,因為科技的進步,若運用於錯誤的地方,將導致大規模的毀滅。聯合國 NGO 世界公民總會台灣區主席洪道子博士在「世界公民應重視世界公民的人權發展」論文中提到 :「慈悲、寬恕、尊重與包容是避免毀滅的靈藥。」

  所以明白的告訴我們,科技發展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發展至今其複雜度與人類社會的建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唯有全人類共同將人性發展向善,真正明白天賦人權,要落實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的尊重,喚醒人類善良的本心,以全體世界公民為共同考量為前提下發展,用慈悲、寬恕、尊重與包容的心來共處,唯有如此才能夠避免人類走向毀滅一途,讓我們的子孫得以永續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