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的交通規劃,看對未來影響人類環境及節能的運輸方法!

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卓越通訊處-區經理 朱世淦

  人類最早是靠步行來移動,一直進步到用了動物(牛、馬、駱駝等)來使役時,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頂多是豢養動物會產生了一些沼氣(我們也是現在才知道)以及動物排泄物對環境有些傷害(紐約市的馬車的糞便在100年前對當時下水道的容量產生了危害)。

  直到工業革命,發明了汽燃機(及汽車),加上人類的數量在這半個世紀的暴增,對地球就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及不可逆的惡質影響。

  台灣的交通在我小時候有印象時,就是大客車載很多人(國光號),大貨車載很多貨(貨櫃車及大砂石車),配合大家都在騎的腳踏車及摩托車! 大家在不寬的馬路上共同奮鬥,求生存。那時候不知道啥叫環保,至少個人運具中汽車仍屬少數。

  曾幾何時,台灣隨者經濟進步,小汽車擁有率節節高昇。每次放長假時,高速公路及省道都是大停車場。也反映了主事者在筆者成長的這2~30年來,對於交通政策並沒有全面性的規劃。

  台灣的人口有大於50%居住在都市區域,這些居住人口間的運輸需求規劃方式,個人認為應該以城市化程度等級被分類。例如:北市有棋盤的路網,加上便捷的公車及捷運系統,當然在時間成本的考量之下;當然以"大眾運輸"工具為規劃主要的運輸方法。在高雄方面,也應該朝此方向來發展,可惜配套措施(路邊停車累進費率,軸線分佈公車佈設.... )亟待主政者發揮魄力來執行。次級都市化城市,例如:台南、新竹、台中、桃園等,則應該積極補助去佈設:軸線公車,並積極發展輕軌捷運(LRT:Light Rail Transit)來鼓勵居民搭乘。至於第三級城市化都市:基隆、雲林、嘉義加上離島之澎湖、金門...等地,應盡量補助沿省道之幹線公車及設立轉運站,以滿足當地居民長程運輸需求及吸引其他居民轉居住入此區。

  交通為一切建設之母,願各級中央及地方政府能戮力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減緩個人運具(汽、機車)的任意增加;再加上配合之相關都市規劃設計。在接下來的時光中,善盡世界公民的一份子;儘速降低各項對人類環境之衝擊及推廣節能減碳的運輸方法,來發展台灣成為一個永久美麗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