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社會的責任

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系四年級大學生 龔毓晨

  身為社會的中堅份子,的確我們每個都應該要為我們未來所努力,給我們子孫有分明的四季、生機蓬勃的春天,但就我所觀察到的,有件令人惋惜的事:即使環境議題擁有日漸升高的關注,台灣的企業家對於這方面的努力,遠不及國外的企業,是因為我們台灣大多數是以中小企業所構成,所以企業家容易有短視近利的現象嗎?

  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無論是你、我或互不相識的人,我們都能很明顯感受到我們環境的變動,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夏季的午後,每天一定會來一場短暫的大雨,那叫做西北雨,而現在幾乎都沒有了,我年幼的弟弟甚至還問我說:「什麼是西北雨?」我不禁莞爾一笑。以前的夏天從來沒有這幾年這麼熱過,熱到讓人走在毫無遮蔭的柏油路上,連呼吸都讓人覺得窒息,身上充滿著汗水的黏膩,接著忍不住走進有冷氣的建築物內,於是三天兩頭我都在中暑,但是小時候,我們連中午吃飯都不需要開冷氣。

  或許我對環境變動只有細微的觀察,但實際上,整個大環境的改變遠比我們經歷的還要劇烈,如果沒有這些媒體的呈現,我從不知道在北極那些可愛的北極熊的生存空間極速地縮減,更想像不到他們正在以自己的子嗣為食。回想八八風災,節目《誰來晚餐》─八八風災阿里山尋親記,這集節目拍攝兩位兄弟在八八風災過後,回山上探視母親並共進晚餐,在鏡頭下,我看到公路有坍方、土石流、走山,更看到那位老邁的母親留著眼淚,不願離開屬於她的土地,即使它已變得窮山惡水不宜人居,鏡頭下的一切,讓我很震撼,看完我才真正知道,幾百公里外的台灣居民,是受到多麼大的折磨。

  其實,對於環境、文化或社會責任的重視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而已,而是每一個人都該正視的,我們的社會有三股重要的力量,分別是政府(公部門)、企業(私部門)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們系所培養的,便是成為企業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一個企業的領袖,如果未來我們真的成為我們所希冀的社會角色,卻存在任何短視近利的想法,只為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整個社會資本的提升,我們的社會並不會進步,因此,我們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社會公民的責任感。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抱持著善念,就會對社會有正向的幫助,而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有句話我覺得很值得我花一生去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我們未來是一個市民小卒,或是功成名就之人,我認為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句話,因為即使我們只是盡自己最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世界,這世界還是會有改變的,因為意念是會傳染的,如果我們能傳達給彼此越來越多正向的意念,這世界就會越來越好。因此,我們可以從小處做起,省電、省水、支持綠色企業、關懷地球生態和物種,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也是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所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