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老師「陪我看日出」

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教授 王淑俐

  朱界陽教授曾在報上推介德國的「專職生活導師」,令學教育的我感到十分羨慕。德國小學每班有兩位負責生活輔導的導師,自小一起即針對每個學生進行觀察紀錄、關心與照顧。每天都批閱學生日誌,並經常與學生會談,個別進行家庭訪問。發現問題時,立即通報及處理,例如:繳不起學費、家暴、父母教養能力不足等。在學生國小畢業前,綜合所有資料,如學業成績、個人專長、人際關係等,對每位學生均寫出一份生涯建議書,提供家長分流教育的重要參考。朱教授期盼我國也能效尤實施「每班雙導師制」,將教育經費用在刀口上。我非常支持朱教授的提議,更要對我國許多優良教師,在沒有「專職生活導師」的後盾下,仍盡力扮演「生活導師」的角色,致上由衷的敬意與謝意。

  因為國情不同,「師道」的觀念下,我國的老師都不只是「經師」,在生活輔導方面都非常盡責。我國的老師雖教學負擔沉重,仍自發承擔對學生之生活輔導責任。以我個人的成長經驗而言,家境貧困及破碎,若非國中、小學階段老師的特別關心、鼓勵與協助,我就沒有機會依個人理想而升學了。已故的教育部長林清江恩師,在他的著作及課堂上常提及:「學校就是要補償家庭教育之不足」。這句話我可以做充分的見證。

  我國的老師不僅在國民教育階段,不辭辛勞的照顧學生。即使到了大學及研究所,還是很願意為學生付出。如:先師賈馥茗先生,不僅指導我們如何做學問,更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不只教我們讀書的方法,更教導如何生活。老師不只關心學生,也關愛學生的家人。所以,我們去探望賈老師時,都是全家一起。畢業的學生,仍常常回去看老師。我拿到博士學位20年了,探望老師的頻率從每年4、5次,逐漸拉近到將近一個月一次。許多賈老師教過的學生,探望得比我頻繁得多。馥茗恩師給學生的感覺,就像《陪我看日出》這首歌「像那年看日出,你牽著我,穿過了霧,叫我看希望就在黑夜的盡處」。因為老師,我們才有機會穿過迷霧、走向光明。可惜﹗民國97年的5月7日,恩師以高齡83歲辭世,但我們一定會接續她的精神,繼續「陪學生看日出」。

  韓愈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寫《師說》一文,是因為:「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發現當時的士大夫恥於從師問道,無怪乎人們的困惑愈來愈多。韓愈認為「師者」不僅在「授業」,更在「傳道」及「解惑」。韓愈慨歎,古代的聖人尚且會跟從老師請益,後人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所以韓愈認為: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笨的人之所以愚笨,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韓愈大力倡導「從師而學」,因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並非老師不夠盡責,而是一般人不懂得「從師而學」。我國現在並不缺好老師,但更需要加強的是好好跟隨老師學習的態度。我們仍然希望新任的教育部部長,能為學子規劃生活導師制度。但我保證,我國的老師不會因為沒有這個制度而怠忽「傳道」及「解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