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球要做到經濟零成長人口零成長

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能源研究室研究專員 鍾秋峰

前言

  地球環境的惡化已經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持續下去有可能造成人類無法在地球繼續生存。從近50年來,地球人口增加一倍,食物與淡水消耗增加三倍,化石燃料消耗增加了四倍,而且人類佔用地球光合作用產物的一半,如此規模的發展,問題將無法想像,這是地球以前從沒碰到的狀況。因此美國密德貝利學院的學者麥奇本(Bill McKibben)主張,促成現代化以及永無止境的追求成長,是地球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這是近半個世紀來地球上的人們為了追求成長,滿足無窮無盡的需求,而無視於地球資源的耗竭,已經走到一個死胡同,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刻了。

愛地球先達到經濟零成長

  人類歷史演變到今天,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認為地球是無限廣闊的,能夠征服自然、開疆闢土,就是後代景仰的英雄,因此古人有所謂的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備極艱辛造就一個社會或國家,這當中和地球環境的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關係,有學者認為農耕已在影響環境。而當時所使用的工具,僅是一個很簡單方式和自然存在的東西,如使用獸力運輸或從事農業生產,製作簡單的生活用具,因此相對於地球資源環境之恢復能力,這些活動只是九牛一毛,並不足以造成大的破壞及影響,感覺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這些「感覺」及習慣見諸歷史記載而流傳後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使用動力強大的機具、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運用磷與氮...等等,為了生活的富足,經濟的成長,部分滿足了人類的欲望,同時也習慣這種「感覺」,永遠取之不盡,永遠可以成長以滿足無窮無盡的欲望。然曾幾何時,造成地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利用殆盡、海洋酸化...等等,地球資源環境之恢復能力已經無法應付人類的活動了,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刻。因此,為了環境、為了地球、為了後代子孫,我們必須破除成長的迷思,立刻做到經濟的零成長,環境汙染就會零成長,至少不要繼續惡化。

地球環境必須守住的九大防線已經有三項失守

  科學家佛里(Jonathan Foley),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裡撰文,提出守住地球環境,設定了九大安全防線,從下列九大指標檢視地球的環境安全底限,其中有四項目前還在安全值:為平流層臭氧破壞、海洋酸化、淡水使用、及土地利用等,雖還在安全值,但土地利用及海洋酸化已經快達到警戒值範圍。而另有三項已經超出警報值,即生物多樣性之喪失、氮與磷循環、氣候變遷等。超出警報值範圍的意義,在於上述這三項因人類活動造成之源頭必須立即減少,例如,能源生產、畜牧生產、交通運輸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此三項為主要源頭),則此三行業必須達到減量排放的目標,才可能在氣候變遷上回到低於警報值,意即此三行業可能要負成長,除非效率上增加,但效率的增加畢竟會達到限值,最後還是得減量。其它還有九大指標中的兩項待確定,為化學污染及懸浮粒增加,從統計數據上不易確認,但環境汙染嚴重卻是事實,可能距離警報值不遠,甚至超過。總之,這些主張及統計是由世界各國的專家共同制定的,值得我們相信及省思。

除了經濟零成長人口也要零成長

  所有的跡象顯示,人類活動及需求,是地球環境惡化的最大來源。舉例來說,人們為了滿足廣大的牛肉需求,大量養殖肉牛,而養牛所產生的沼氣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當量,根據牛隻每生產一公斤約產生14.8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以2009 年全世界消費0.72億公噸牛肉來算,約產生了10.6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因此產生非常龐大的溫室氣體,同時約佔全球360億噸排放當量的百分之3,而整體畜牧業排放二氧化碳當量約佔百分之18,也是上述檢視九大指標地球環境中,氣候變遷的項目。其中畜牧生產為溫室氣體之主要來源之一,而目前氣候變遷指標已經超過警報值,如同前節所述,不但不能成長,而且要減量,必須立即想辦法降至安全值的項目。為了要達到降低的目標,各種專家都想提出解決方案,如少吃牛肉,多吃素食,少開車多走路...等等,都是一個部分解決的方法。但筆者認為所有問題根源在於人類,就是人口的急速增長,引發槓桿效應,問題因而急速惡化。何以如此?從過去半世紀來,人口增加一倍,而食物與淡水消耗增加三倍,化石燃料消耗增加了四倍來看,各種消耗要比人口的增長快多了。因此所有的問題應該回歸到人類本身。人口數目的增加,有倍數惡化的結果。所以地球人口總量不能再增加了,要確實解決地球環境問題,除了經濟零成長人口也要零成長。至於說人口零成長,可能對某些觀點會有干格,比如說人類遇到類似恐龍大滅絕的情況,不成長的人口,不足以應付如此重大之天災地變。這觀點似乎有道理,從機率的概念,比較多的人口,存活的機率比較大,但目前的問題,相對更迫切的大問題是地球環境,從九大指標,已經有三項已經失守的情況下,人類還可以有多少個明天都不得而知的情況下,已經不用再奢談往後的問題了。

已經大量耗盡資源之先進國家應首先響應經濟零成長人口零成長

  中國古時有兩位思想家,一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下來就具有善念,需要誘導出善的一面,另一位是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從教導以改其惡念。兩個說法都有適用的情況和道理,都符合複雜的人性樣態。以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人善妒,別人有的,自己也希望擁有,甚至不止於希望擁有而已,巧取豪奪都在所不惜,在這情況,很多先進國家,很早就「豪奪」地球資源,然後排放相當之溫室氣體,造就了目前所謂的「已開發」國家,其生活富足,甚至奢侈浪費。看到這種情況,優裕的生活,人人稱羨,其他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莫不想跟進,也期望擁有富足,然後也想「豪奪」地球資源,跟著排放溫室氣體。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奪,二千年前荀子認為的人性本惡在這裡得到驗證,所以需從教導以改其惡念,大家都在同一個地球,生死與共,榮枯共享,也沒有任一個人能躲得過環境惡化的苦果。另一方面,應該發揮孟子人性本善的精神,先進國家本著愛護地球,愛護這個世界的心,以前曾經先造成環境問題,現在應首先響應經濟零成長,使環境不要繼續惡化,然後人口零成長甚至負成長,其他國家也跟進,共同面對問題,讓地球環境恢復生機,達成永續生態平衡及生存的目標。

結論

  從上述所有關於環境問題顯示,人口增加及經濟增長,會帶來數倍於資源的消耗,是真正地球環境惡化的最大根源,因此要解決地球環境問題,除了經濟零成長人口也要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