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環境與市場經濟

大盛蛋行/負責人 戴學懋

壹、前言

  地球村人類群居都市,造成農村經濟作物與生活環境日漸改變。「都市鄉村化」、「鄉村都市化」的口號,讓既集體又個別的農業政策,護持了都市商業化、經濟化的生活環境。

  固然,推動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的進步,要付出決定性的代價,政府管理失當、企業家疏失、個人不在乎,均足以造成現今環境日益惡化,諸如水資源缺乏、山區過度開發、空氣污染、廢棄物排放、溫室效應…..等,對於地球環境起了大變化,人類自當共同承受。

  什麼原因造成改變?歸責於功利主義和人的貪慾,高層謀大利、下層謀小慾,「利」與「慾」的結合,造就無可挽回的局面,物慾的趨使下,地球生病了,也失控了,人類文明到了嚴重考驗。

貳、農村與都市環境

  農村與都市在食、衣、住、行、育樂均互為因果,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今農村環境簡述如下:

一、勞動人口高齡化-農村年輕一代,多不願留下與田地為伍,導致農村人口日趨高齡化。

二、工廠設立改變耕種行為-工廠設立在農村附近,以農村家庭收入而言,實行農作,不如進工廠。相對的經濟資源較缺乏的農民,在耕作及改良上不會下苦功。

三、子女靠讀書翻身-讀好書可以改變命運,會讀書的農村子女,有學術成就,使留在政府機構,或在都市服務不願意再當農民。

四、個體農戶生產力弱-縱有機械化取代部份勞力,或除非參加集體式產銷班,否則農村作物難與世界大國大土地面積耕種之單位經濟效益相比,小農化造就不出大農夫。

五、休耕可獲政府補貼-因乾旱或工業用水、民生用水等問題,致使農作物休耕,政府會與以補助,濺傷農,休耕補貼,甚至與直接播種收入相同,誰還願意種田?

六、老農津貼加重農業成本-滿65歲起領老農津貼,許多農業經驗傳承、人力資源未加利用農地多數閒置。

七、媒體大量報導企業家賺錢本領-舉凡企業股票、年終(中)獎金、尾牙….等媒體宣染,多造成農民淪為二等公民,勤致富似已茫然。

八、農民子弟少子化-農地繼承,經劃分單位越小,單位面積種植成本過高,不利農業競爭環境。

都市環境所顯現卻是另一番景象:

一、農村人口大量移入都市-都市住房、教育等資源增加,管理問題產生。

二、日常生活需求增加-大部份的所需也靠農村供應食物鏈,農村提供大量農產品到都市。

三、就業創業機會大增-都市人口多、工商業繁榮,謀生機會多,創造個人機運多,吸引了農村人口。

四、購屋貸款、子女教育壓力大-從年輕學校畢業投入就業市場、結婚、購屋、子女教育環環相扣,除非有家產,否則這是都市人的宿命。

五、同行、同業競爭過歲月-社會無情,需要依靠自己的實力,無形中增加都市人口的生活壓力。

六、空氣品質、居住環境不佳-都市生活空間有限,長期下來視野狹隘。

七、心靈普遍空虛-經濟景氣時有說有笑,不景氣時,愁容滿面,心靈上無所寄託,容易起糾紛。

參、農村經濟與都市經濟

  為供應都市人類日常食用所需,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抗生素、生長激素、食品加工添加防腐劑,為何要使用這些化學藥劑呢?原因如下:

一、別人有使用,我也要使用-農產品或加工品有共通使用性,為了不虧本,大家互相學習。

二、不得不使用-投入量產化之成本,金額龐大有著不能損失的壓力,否則血本無歸,賠本生意没人做,大家有樣學樣。

三、法令規定可使用-依照法規合理使用,無庸置疑,把使用期限拉長或者減少生長期,化學藥劑自然不少。

四、快速回收成本-要談經濟效期,時間是金錢,投資必須立竿見影,往往人民的健康就得擺一邊了。

五、產品外觀美觀-農畜產品等使用了化學藥劑,可以迅速的供給都市。消費者往往依產品外觀而忽略了產品包裝上的標示,無標示者便摸不著頭序了。

都市的經濟各行業競爭激烈,動則一窩蜂趕流行,傳統與時髦交互運作,兹簡述下列幾項分析:

一、經濟形態複雜-工商業活動瀕繁,各行業多不勝數(詐騙集團也是行業),市場經濟都市佔了多數比例。

二、市場需求龐大-都市人口集中,對於各產品需求也大,絕大多數農村產品被輸往都市銷售。

三、中小型企業商業化-台灣中小企業居多,小型商業活動,更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

四、文化教育程度高-文化教育有助於都市發展,多元性的社會,也要靠教育推動。

五、人均收入較農村高-高教育、高收入不是稀奇古怪之事,都市完全吸引了農村人口。

六、消費能力強-收入高,自然消費能力高,尤其是高消費物品。

七、景氣循環影響市場經濟-內需消費完全仰賴景氣程度,物價波動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肆、農村與都市經濟結合

一、舉凡五穀雜糧蔬果、家畜、家禽、花卉、漁業、水產、蛋類、菸草、茶葉、乳製品…及所謂的食品加工等透過了生產、運輸、產品分級包裝、市場行銷,提供消費所需。也產生了市場供給與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交會點決定商品價格(仍有公會或天然因素左右價格)

二、經濟學的競爭或完全競爭市場,在競爭的環境,有起有落,商品波動,對商人來說有利可圖,這是正常現象。

三、政府機構或民間商會團體,做調控的動作,則市場的供給需求會產生平衡,以求穩定。

四、市場經濟重在商品「價值」,消費者因感觀、判斷產生高低層次,這就是「價值感」(例如黃金單價高產量少、雞蛋價值低、產量多)

五、市場經濟結合農村與都市,解決了民生問題安民樂業景象則生。

  筆者為一雞蛋批發商(稱中盤商)年資九年員工6人,舍弟為一蛋農,年資20年,員工15人。

  台灣雞蛋的年產值約貳佰億元。筆者從一箱雞蛋(約180粒)開始賣起,現今年銷售約伍萬箱。

  雞蛋處於完全競爭市場,商人是辛苦,蛋農辛苦,可想而知。米、麵、菜、蛋、魚、是民生必要主食,離不開飯桌,更市場經濟最基層的一面,影響頗大。

現今綜合蛋類市場經濟與畜牧業之間環境因素分述如下:

一、畜牧業屬於風險高群,從雞舍、雞籠、供水、飼料、進小雞、裝箱、雞糞、疾病防治...等每個環節都與環境保護相關。

二、畜牧飼料最重要仰賴美國進口玉米、大宗物資美國產量大,台灣土地資源有限,國內飼料場要談「節能減碳」,似乎不容易。

三、畜牧場多為傳統小農制,傳統的畜牧場對於空氣品質、水資源環境,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

四、不論肉雞、蛋雞在飼養過程中,為避免群體疾病,飼料場調配飼料滲入少許定量抗生物質。

五、畜牧場,經大量群體飼養,動輒一區或一縣,經空氣傳播的禽流感或其他疾病,造成集體死亡,非但影響週遭畜牧場,也形成都市經濟引發大變化。

六、鳥類遷徙,藉由空氣或糞便而形成5H1N1(禽流感),相互傳染,這世界性的問題,造成不少國家的恐慌。

七、新流感(H1N1)也經由人畜傳染,非但造成各國嚴重經濟損失,對社會人民產生極大不便利。

八、攝氐25℃以上一般病菌(上述)不易滋生,然秋冬天往往大流行,尤其冬天人是很容易得流感的,要害在於肺部。

  以上所述,政府防疫部門均有詳加宣導,也採取了多項防疫措施,諸如通報世界衛生組織、隔離、撲殺、消毒、洗手…等,確實產生了一些效果。但預防勝於治療,防範做的好,可迅速化解於無形,就農畜牧業提供些許意見以供參考:

一、對於遷徙海鳥,政府必須注意動向以及排糞篩檢,委請農業科技大學作詳細分析報告。

二、台灣用藥情況嚴重,政府應宣導「少用化學藥劑」政策,以避免動物抗藥性或因抗藥而產生新病種。

三、島內畜牧業者,對於畜牧場週遭環境,時時注意,並定期申請實施消毒作業。

四、一旦災情發生,通報系統應立即採取隔離,原地不動或撲殺(目前有),以免疫情擴大,小疫情獲控制,媒體渲染勿輕率,避免中下游產業無端遭受波及,徒增困擾。

五、畜牧場沒有人願意受災,一旦發生,除了撲殺消毒,對於下批次飼養間格時間拉長,政府應適度補貼。

六、政府應對使用節能部份大力宣導,有計劃做能源(陽光)改善工作,降低畜業在綠化農業減少排碳上,產出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