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從創意人才的培育與爭取開始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鄭天佐

  人類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有賴高創意人才,創意人才的培育與爭取成為國家能否健全發展和在國際上有否競爭力的指標,因此沒有一個國家不重視創意人才的培育和爭取。

  美國歐巴馬總統在競選時就不斷主張美國必須重視數學和基礎科學教育,在就職和國情咨文演說時再度強調,美國要在科技上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必須加強學生的數學與基礎科學教育,當然也必須增加老師的數量。

  總統雖這麼說,但是美國公私立學校經費都不是來自聯邦政府,公立中小學的預算主要來自地方政府的房地產稅收,因此總統干預不到中小學的運作。近一兩年美國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跌,估計今年秋天由於稅收不足,將有三十萬老師會被解聘。現實和歐巴馬總統的期望背道而馳,而歐巴馬能做的,除了一點補助外,實在非常有限。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一直受批評,美國學生在中小學時課程相對的輕鬆,學生花太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學校也普遍忽略紀律訓練。在各種國際數學和科學競賽,如奧林比亞競賽和英特爾科技比賽等,美國學生的表現都遠不如新興國家的學生。反觀台灣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非常亮眼,奪獎數目年年名列前茅。

  很矛盾的是台灣學者幾乎一致認為台灣學生的創意比不上西方國家學生,而筆者並不認為這是台灣學者的謙虛或自卑,而是除了環境的限制外,台灣學生過於受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嚴重縮小創意發展空間。

  怎樣的人才有創意,創意人才如何訓練,這問題很多人都想解答卻都找不到答案,教育學家意見毫無共識,可說莫衷一是。在此我們只從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畢加索、達利、比爾蓋茲等人看到的性格共同點來猜測。

  這些人對傳統觀念都抱著反叛與懷疑的態度,他們做事膽大而進取,像牛頓就經常訴訟,被批評為自大與自私,比爾蓋茲初期打倒競爭對手也毫不手軟。很少有創意的人會輕易接受傳統想法,我們也都知道年輕人比老年人有創意,那也是因為年輕人反叛性大,他們不被傳統價值觀所綁住。質疑傳統價值觀顯然和創意脫離不了關係,而成功實現創意事業則有賴膽大、心細與進取。

  有創意的人特別喜歡做常人認為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就是喜歡胡思亂想。他們對解決問題的專注和執著也不同於常人,他們往往不講究常人的習俗和禮儀,也不理會常人批評的眼光,專注和執著無疑的是創新關鍵。

  在美國,專業和創意事業最成功的族群是新移民和新解放的族群。二十世紀初、中葉,不管是科學、醫學、藝術或工程,歐洲移民,尤其是猶太移民的貢獻功不可沒,而最近在科技方面的重要貢獻則來自亞洲、印度和東歐移民。廉價勞力主要依靠西裔,而非裔顯得兩極化,傑出娛樂和體育人才輩出,但一般民眾失業率和犯罪率都偏高。美國的英、歐裔族群習於過舒適、優厚和輕鬆的生活,逐步疏遠對國家社會的進步扮演原動力角色。

  居住美國有很多好處,不但能享受民主自由和富裕生活與優美環境,而且只要不怕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所以美國很容易吸引到全球最傑出,最有創意的人才,而美國社會的進步動力也一直由舊居民慢慢轉移到新移民手中。新居民帶來全世界的不同文化和思維,使美國人思想多元,不會僅限於盎格魯撒克遜或某一特定民族,因而美國國勢能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台灣的國情和美國完全不同,美國地大物博,台灣地狹人稠,作法當然也不可能相同。台灣既無自然資源,又無容納太多新移民的空間,要在國際出人頭地,首先必須善用國內所有藍、白領人才,再來要自己培育創意領導人才和選擇性的聘用國外傑出專業人才。

  談到人才訓練,台灣在吸收西方文化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至於要依靠出國留學的專家回鄉,他們固然可以解決部分問題,特別是外來觀念的輸入,但不可諱言,這些人年紀都已過創意的頂峰期,所以如何避免人才流失還是不能忽視。

  現今的台灣,國內女性不願意成家被子女綁住,因此多半新移民源自外籍新娘,真正聘請國外傑出人才的數目小之又小。而且聘請到的人才也只集中於漢族體系,因而台灣社會缺乏多元民族文化和思維的融入。

  台灣人和外來「漢族」的親和力太大,對「非漢族」則本能的疏遠。「漢族」在大中國主義的宣導下,或多或少養成自誇性格,台商硬要鎖住在中國,想透過中國前進世界,應該也是受到這種宣導的影響。值得大家省思的是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國家到處殖民,之後成立無數的獨立自主新國家,他們從未被國族主義或文化主義所綁住!(註)

  台灣要在國際上展現強大競爭力,首先必須從「大中華民族」意識型態解放,從具有世界觀的創新人才的培育和國外傑出專業人才的聘請開始,大力擴展創意空間,這樣才能自由自在的走向無限廣闊的世界。

(註)世界上說英語國家有25個,說西班牙語國家有14個,說阿拉伯語國家也有十幾個,這些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

(本文經作者本人同意轉載自聯合報2010/05/24部落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