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更應注重公民知覺

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系教授兼運動訓練組長 劉仙湧

  公民權的喚醒在我國教育範疇裡始終看不到有何遠大的願景,值此全國第八次教育會議召開在即之際,教育部頃刻也正舉辦公聽會、廣蒐民意以為討論之議題議題,進而形成施政參考、甚至是形成下一波教改之浪潮,台灣地區民眾實應不分畛域共同關心此項議題,筆者忝為教育工作者之一,願對此抒發一些個人感想以就教方家。台灣教改本身長久以來被民眾誤解之處所在甚多,距上一次的教育會議召開已十數個年頭,迄今產生的教育亂象與後遺症更使得萬千學子肩上壓力不減反重,家長肩頭負擔亦「與時並進」,當初所有理想於今需要重新檢視其達成度,反省執行過程與細節固然牽涉甚廣,不但於事無補、亦無實質意義,只能企盼領導階層起身導正這些亂象,或許能許國民一個美好未來,此亦符合馬總統所擘劃的「黃金十年」施政綱領,以筆者在職的職場而言,我國大專教育已到了必須大刀闊斧改革的階段,大學生多半已成年、具選舉公民權,若能引導其思考個人能發揮的潛力,深思國父所說具千萬能力者應服務千萬人,「獨善其身未若兼善天下」,進而思考全是否能為全人類福祉奉獻心力的世界公民意識,或許這該是台灣教育全面成功的第一步吧。

  據聯合報99年5月18日頭版新聞,報導博士菁英教育幾乎成全民教育,「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恐怕已一語成讖、更別提人人都是學士了。這怪現象都是源自於廣設大學可減輕負擔與提升競爭力的幻想,也是前一波教改人士的呼聲,於今可好?連低階藍領工作也是大學畢業生,初等公務員考試上榜者不乏碩博士,只為了賺取微薄的保障薪資、別無可供他們發揮所長的機會。追根究柢,十多年來「廣設高中大學」雖已達成教改訴求之目標,卻拉低高等教育之素質,這原是專家預見的必然後果,為十二年國教做準備而將高中職地方化社區化,再廣設高中不失為可行之政策,但為減輕學子升學壓力而廣設大學卻是失策。大學本就是菁英教育走向,試問有哪幾個歐美國家是高中畢業生人人進大學的?即以我們鄰近國家類似經濟水平的南韓來看,全國四千五百萬人口卻只有165所大學,全世界不用激烈競爭即可順利讀大學者,恐怕只有我們是如此簡單的門檻,至於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國的篩選難度就更不用說了。讓人驚訝的是,高等教育普及至此地步,我國民眾的公民素質卻無相對應的提昇,在在顯示教育出了問題、需要好好檢討政策面與執行面的成效。具體的說,當大家都忙於學業功課的準備時,便無暇顧及其他精神層面的追求,教育工作者也被逼成忽略五育並重的理想,公德培育與私德修練同時被漠視,離開學校工作服務時只顧自身、莫管他人瓦上霜,公共工程經不起颱風惡水肆虐,結果就是經常性地減損人命、重創經濟,不斷惡性循環顯示教育中的公民知覺完全付之闕如,遑論對世界公民權能有所覺醒、進而善盡一分心力去維護了。是以,個人淺見以為高等教育首要之務就是回歸人性思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維才能養成高素質的國民,建構下一代幸福的根基,地球村的交流方能順暢無阻、永續存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