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主動關心農民避免中間剝削

前彰化縣農田水利會務委員 詹金德
   濁水溪因上游山上沖刷泥土流水混濁而得名,因為水源充沛泥土肥沃,兩畔的農田靠它來灌溉。所以這邊出產的稻米蔬菜聞名於台灣,這裡生產的稻米曾是日據時期進貢的貢品。

   因為混濁的泥水,泥土沈澱而使田地增高,經常要挑土整土,使田裡平整好灌溉耕種。雖然黑泥土的農田肥沃有名,但靠施加人工肥料的成本增加是必需。早期農民們勤勞的善盡利用農田忙碌種植,所以這裡的農民要日出而作,晚上更是忙到很晚,藉著落日的餘暉,潔白的月光,拼命耕種。有時還得摸黑做完才回家,開始做飯開飯時間八點算是正常。所以小孩子耐不住餓,經常吃的點心是醬油膏拌前餐飯或是米糕。生活節儉,青菜兩三樣加一湯,一樣小小盤的肉或魚也會讓一大戶人家吃得津津有味。

農業環境的變遷

   農民最大的財產是農田,也是最大的依靠,即使沒有土地的佃農也受惠於三七五減租的耕者有其田,而有了屬於自己的耕作土地。濁水溪畔的農田景色非常優美,到處充滿灌溉溝渠,養育許多的水中生物,增加農田的生命力。但是隨著社會變遷,用藥除草殺蟲的生物科技,卻也讓水質土壤嚴重汙染,現在已經看不到水中生物了。就連付水租買來的灌溉用水權在濁水溪的上游也被海邊的工業用分割成十天只供水四天了,所以農田裡的抽水泵浦已是每塊田必備,現在一個水源豐沛的濁水溪流域,看到的是插秧期間滿是靠電、靠油動馬達從地底抽出的地下水在灌溉,成了另一種農村景象。非但不環保,所耗電費成本較高,這種情景回想起來真教人不勝噓唏。

   農家人過著鄉村生活,蓋在田中居住的農舍,是世代努力務實耕作累積的一個成果。以前農村生活環境優美,氣候風和日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鄉村夾雜著養雞鴨、養豬場,但當南風吹起已不再是那清涼可以徐徐對話的和風,而是夾著周邊蓄牧場難聞的糞騷味。以前代表水質乾淨,富有生命的灌溉水渠,能夠看到的活跳魚蝦、螃蟹,就連水蟲水蛭也都不見了,讓人感覺盛夏夜晚星空下寂靜的青蛙聲與蟋蟀的和鳴交響樂,也聽不到了。就連政府撥款建設的水泥溝渠也常常看不到足夠灌溉的溪水,它來自中央山脈天然的水資源就因為留給設在溪的那出海口的邊的大工廠工業用而受限制。以前濁水溪的水量豐沛,在田裡觸摸到的水總是那麼的冰涼舒服,就好像仲夏時喝了一碗仙草冰的舒服。而現在農業生態環境已經工業化了。

   自己從年輕接下父親的棒子;農田耕作及擔任水利小組工作,負責執行村內水田灌溉用水圳疏浚,協助供水區內農民水田灌溉及每年的收水租與關懷,加上後來八年擔任水利會會務委員負責參加上層開會,提供農田供水、排水及水利設施相關意見。除了十三歲開始拿犁耕田外,在農田水利基層的服務已有三十年。疏圳都靠人工所以每年二期稻作結束都要安排僱工清除灌溉水渠的汙泥垃圾及雜物。在清圳的工作中看到的水圳生態改變,也感受到農業生態環境一直的變遷。

農業收入微薄而且靠天吃飯

   農民因為長期與農田為伍與土地有一份親密的感情。擁有農田栽種農作是專業,也是責任。但是也得參考農民曆依天候節氣種植適當作物,計算採收日期,如果遇到天災、颱風、豪雨那也算是命運。如果順利收成,往往也容易造成產量過剩,賤價銷售,甚至不符收割工資成本,而放棄採收,讓辛苦耕種的作物回歸土地當有機肥料。

   農民生活收入來源靠的是農作收成,米價幾十年來並沒有隨著物價指數而波動,但是耕作成本卻逐年上漲。稻米營養成分提供國人生活生命的重要元素,但耕種的農民每當收成,經扣除成本後所剩無幾。以一甲地計算收成約119,700.元,但成本要約76,666.元,剩下的43,034.元就是六個月工資所得,平均所得7,172.元/每月 。與國民平均所得相去很遠,就連勞工最低的所得都達不到一半。

政府雖有保價政策照顧農民卻不敵中間剝削

   長期以來政府也有一些保價政策補貼,也有一些天災的補償措施。但是農民辛苦耕作作物要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經常很容易受到天候變化過熱或過凍、颱風豪雨災害、蟲害的損失。災害嚴重時政府的補償也是微不足道,也不能總是讓政府花人民的納稅錢做過多補償,因為天災很難預料,而實質政府平時對農民的保價收購數量每甲約1,400.公斤的價格有比較高,但是所占比例約只占收成的17%,其他約83%必須賣給中間收購商。以平常稻米價格水平如果每公斤23元,但是每次到收割時中間商總是以烘乾不及、油價調漲,來壓低收購價格,低達21元約降一成,農民總是賣不到水平價。雖然政府有鼓勵休耕作補助,但是大多忠實的農民即使收入微薄並不會眼看良田閒著不耕種,讓它長雜草引來老鼠還會殃及隔壁未休耕的稻田。但是辛苦一年的成果每年都賣不到水平價‥農民的收入真的是微乎其微與一般台灣人民所得比較真是慘不忍睹。記得以前有位年輕人,因為感於政府的稻米政策沒照顧到農民,故意製造米炸彈爆炸事件,引起政府對稻農的關心,農民們卻把它當英雄。

政府當局應主動多關心農民

   實際上稻米是國人的主食,富含營養提供一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營養元素,有些專家說可以增加元氣。而種稻的農民一直處在弱勢,雖有保護政策,但除了政府保價的17%外,其他83%就任由中間商剝削,原來就不符合農民經濟生產的國家重要稻作,都要經中間商剝削,即使政府有美意做微薄補貼,實質對農民整體沒有受益,可能也是一種長期傷害,因為增加了產量17%價差收入,卻損失其他83%被壓低價格的價差收入。

   在稻米的產銷過程中,政府應該不是只有微乎其微的補貼,而不管農民整體的產銷,農民好不容易辛苦了一年,卻又被中間商以各種名目壓低價格,所得微乎其微。造成花國家人民納稅錢卻沒帶給農民實質幫助。農民真正的問題是國家的農業政策缺少長期實質的規劃與執行、監督、考核,未能真正照顧到農民。如今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號召的八萬農業大軍,已經面臨老化而缺少年輕人接棒意願的問題了,政府應主動多多關心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