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友善的工作環境?

─濕地復育的啟發

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科 薛宇珊

  四月初的一場演講,說的雖然是濕地復育、水鳥築巢以及生態鏈的建構。但是,在我的心中卻激起了深深的漣漪。身在一個工作繁忙、時效壓力極大且超時加班如家常便飯的工作環境。我竟然有點羨慕起水鳥,真心的希望也能圓一個與群鳥共舞的美夢。

   「濕地保護聯盟」前理事長─吳俊忠教授,風塵僕僕地做高鐵從台南北上。為我們帶來豐富的濕地復育、物種保育以及環保教育的資料。讓我們看到了荒蕪乾涸的台南舊鹽田,變成了水草豐美的濕地公園。提供了許多依靠溼地為生的特定物種,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環境。而,可貴的是濕地復育的規劃,配合當地河川的水文、環境來經營管理。於是,以這個溼地公園為中心,啟動了一連串生態保育的綠色奇蹟。

   為什麼屬於環保議題的濕地復育,卻讓我有如此大的感動?吳教授退休之前是同業中,一位優秀的專業管理者。我聽著他娓娓的道來,作物種的保育首要之務,乃是提供該物種生性喜好的「環境」、乾淨的水、豐富的食物以及清新的空氣。然後就是退一步,將這個空間以及時間留給牠們。讓牠們在安全、免於飲食匱乏以及免於被獵殺的恐懼下安居生活。

   而這樣的環境,不也符合「世界人權宣言」所闡揚的精神。在我目前所在的職場中,管理者常想利用什麼樣有效的管理理論、品管方法及報表數據,來有效的“管理”工作者。期望能激發出更高的工作產值、效能及品質。無可避免的,對工作者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於是,有人提前申請退休,有人申請轉調單位。當然,總也會有人被激發出,原本無法預期的“潛能”,表現出優異的成果。

   然而,大部分的情況是這樣大的壓力,讓同仁們對工作產生排斥。對管理者的用意感到疑惑,甚至排斥。工作的快樂指數越來越低,但薪水報酬卻並未相對的成長。這樣的困境,讓人不禁認真的思考:這跟工作還值得我留下來努力嗎?

   聽完了這場演講,我確定了二件事。第一、吳教授的成功,無論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是在與自己專業無關的濕地復育工作,都是無庸置疑的。因為,他深切的懂得要候鳥來訪、再迴訪,進而定居築巢,在台灣生育下一代。就跟如何替公司留下人才,讓員工主動願意發揮一己之力,盡心盡力的樂在工作是一樣的道理:「創造讓員工滿意的工作環境、合理的工作報酬、適時的關懷與照顧,最後就是給予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尊重),讓員工在免於恐懼的環境之下安心工作。」

   第二、台灣在工商業高度發展的現況中,管理者在追求最大利潤的最高目標之下,勞工的工作品質與滿意度仍舊是被犧牲的。當天跟我一起坐在台下聆聽吳教授演講的主管們啊,你們聽到了“我所聽見”的這弦外之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