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一再上演的省思

文笙國際金融服務公司/執行副總 談玉貞

  世界的經濟行為與金融活動都是為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各種交易需求而產生。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是比原子彈更具威力的效應。 在現代,不當的金融活動加上科技的推波助瀾,可以不需任何武力,就能在瞬間瓦解一個國家。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化,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所造成的損失與引起的骨牌效應幾乎癱瘓各國…我們如何從這些記憶猶新的傷痕與經驗中成長,讓金融商品為所用,而不為所役?

  觀看所有創新的金融商品,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沒有最好的商品,只有適用性,不適當的包裝話術及行銷行為,才是肇禍的啓因。就好像刀器的發明,為人類帶來跳躍式的發展與便利性,可是有多少人也死於這樣的發明呢?所以個人認為:人心的貪婪與資訊不對稱是造成悲劇一再上演的主因。

  台灣的金融史長期處於資訊不對稱的緩步成長中。相較於先進國家金融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台灣金融專才幾乎都被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以高薪及倍受尊重的從業環境所網羅。而台灣政府為了讓國內金融業有機會與空間成長,對於外國金融業來台多採限制與逐步開放政策,擔心尚無競爭力的國內金融機構會被成熟的國際金融機構所鯨吞。因此在專業人才不足與國際金融商品無法被公平的對待下,消費者對於所有金融商品的知識,都被侷限在國內各金融機構的服務人員口中。所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卻是架構在公司的績效,而非民衆“知”的權益上。對於所有國外金融商品不以立法管轄,先以違法視之的態度,保障了國內金融機構的生存權,卻犧牲了人民的選擇權。 層出不窮的金融詐騙案在政府法令不夠周全的宣導下,讓民衆誤認所有境外商品都是違法。而由主管機關合法放行在各大金融機構銷售的商品,在接二連三爆發的案件中,讓人民損失的金額遠遠大於所有過去所謂境外金融商品詐騙案的總合。台灣經濟的根基是以國際貿易為主,這樣的鎖國,讓台灣人民的財富在一知半解,無法有更好的選擇下,不僅縮水,損失的風險更大。

  在金融服務業近15年的資歷中,熟知金融機構為求獲利,銷售人員為求高奬金, 操弄人民資訊來源的手法常是:銷售某檔基金或發行投資型商品時,邀請知名人士演講,或盤踞各雜誌,廣告等傳媒,民眾只得到置入性行銷,卻無任何管道得知相關風險或是否符合自己的理財屬性。人心的貪婪利用資訊不對稱,從金融機構到行銷人員,剝削人民的財富,主管機關在無形中成了共犯結構。因此, 歸還人民知的權利 ,降低保護主義讓國內金控接受挑戰,是台灣金融機構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一步,在兩岸經濟發展備受世界關注的此時,健康開放的態度或可創造另一個紮根香港的匯豐銀行奇蹟。

  借鏡兩大黨對於ECFA的辯論,或許主管機關對於金融商品的開放也可不需所有擔子一肩挑,可邀請營利的金融機構與具國際事務經驗的學者專家,就欲申請放行的商品舉行座談會或辯論, 其中的利弊得失可被充份的討論,也提供全民在金融商品知識學習的窗口,消費者直購金融商品的先進行為,將在人民素質被有效提昇的未來世界出現。 台灣的教育環境,向來以分數重於實務,因此,投資理財等教育內容可自國小教材內開始編制直至大學,以期台灣人民的理財素質能跟上經濟大躍進的腳步。身為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一份子,除了深刻反省過失,更期許能以世界公民一份子的角度與態度, 來執行自己的專業,護衛地球,尊重人權,珍惜資源,這樣我們每個人才有可能免除不安與恐懼,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