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客家 發現多元新文化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傳盛
  曾聽一位客家長者說起,早期客家人極度自卑,人前不敢說客語,人後聚在一起,也要關起門來才敢用母語交談。如此情景現在看來極為荒謬,因為隨著世界地球村的來臨,背景各異的人們在不同族群與文化的交流下,逐漸瞭解彼此,也學會相互尊重,使得生活在台灣的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甚至外籍人士、新移民,日漸融合,為美麗寶島彩繪出不同以往的嶄新面貌。

  人與人互相尊重,是基本的禮儀與相處之道,客家人與外人的相處亦然。近年來,客家庄外籍配偶(或稱新移民)數量日益增加,以客家人口密度極高的美濃鎮來說,外籍配偶高達數百名,以東南亞國家與大陸籍為多,他們透過地方社團和小學辦理的「識字班」或「生活適應班」等課程,個個說的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也對客家傳統民俗文化極為融入,這應歸功於當地客家人對這些新移民生活上的照顧與關懷,使她們能快速地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建立新生活。從這點來看,客家人是值得稱許的。再者,客家人與其他族群聊天時(尤其遇到閩南人時),會自然地將語言轉換成台語,因此有人說客家人是體貼的,用對方懂的語言來交談,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

  2001年6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目標是復育日漸流失的客家文化,延續客家傳統文化命脈,並打造台灣成為一個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之後,地方政府一一成立客家事務相關機構,客家民間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設立。2010年「客家基本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不僅落實客家權益的保障,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客家在台灣經過多年努力,不僅擁有全球第一個客家電視台,也成立了全球第一個政府一級客家專責機關,這些先天優勢,讓台灣有潛力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

  而近年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成就非凡的客家子弟,例如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棒球教練徐生明、世界知名小提琴演奏家林昭亮、國際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等,不僅為自己贏得掌聲,也為客家贏得喝采。這些優秀的人士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無疑是替客家注入了一股強心劑,也鼓勵許多客家後生晚輩勇於展現自我,再現創意。客家能見度的提昇,擦亮了台灣,也讓越來越多的非客籍人士開始想認識客家,瞭解客家文化意涵,進而接納客家,展現台灣人民包容寬闊的胸懷與氣度。

  台灣是多元文化族群的集散地,不管是外籍學生、外籍配偶、外籍工作者,都在台灣某個角落打拚生活。身處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我們,須學會彼此尊重,以同理心互相對待,才能在認識的基礎上,給予同等的尊重、協助和包容,共同創造更優異的成就,激盪出更多彩多姿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