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嚮往自由,西方人更認為自由是天賦人權,所以每談到「自由」總能引人注意。筆者曾在網路論壇上與網友們針對「自由」這個議題進行腦力激盪,以下就是這份討論記錄及筆者的結論。
自由是什麼?
有人說,自由就是無拘無束。
有人說,自由就是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原地轉三圈。
有人說,自由就是看自己喜歡的書,隨時到山上看看都市的夜景,吹吹夏日晚風,再對著山谷大叫三聲。
所以,歸納起來「自由」就是只要不妨害別人,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這些就是「自由」的定義嗎?沒錯,自由就是心靈的「自由自在」,以上這些都可以包含於「自由」的廣義之內,但我們所要討論的「真正的自由」卻有更深層的含意。
有約束就不自由嗎?
有人說,人是不自由的!你有來自大自然的約束、社會的約束、法律的約束,無法掙脫這些約束,人如何能夠自由?
有人會嘲笑籠中之鳥不懂得自由!也許牠是渴望自由的,只是沒有追求自由的勇氣;或許牠也是滿足於籠中的方寸之地,那寬廣的天空到處有老鷹,反而對牠是種沉重的負擔。
又有人說,自由就是自由,不是掙脫什麼才叫做自由。自由是心靈的一種素質,例如莊子的逍遙境界,就是一種可以無限上綱的心靈自由。
當你在牢獄之中,你仍舊可以原地轉三圈,但你未必覺得那是自由,因為時空不同,你已沒有那種自在的心情了。但換了是莊子,區區牢獄想必不能限制他廣大的心靈空間。
所以有人解釋說,當你覺得被束縛時,你就不自由。同理,當你不覺得不自由時,你就是自由的!
「偏不做什麼」的自由
「自由」到底是什麼?有人說:「自由之所以為自由,並不是一個人出於非理性的欲望,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站在更高的層次來看,應該是想要做什麼,就能選擇『偏不做什麼』,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偏不做什麼」,就是能夠以「紀律」規範自己,抵抗誘惑,不去做那些滿足負面人性,像貪吃、偷懶、拖延一類的事情。
例如你吃完了一顆糖,再想吃第二顆時,你也許認為吃糖是你的自由。但是你是否同時也想到,當你有了滿口蛀牙時,你還有吃糖的自由嗎?
每個人作學生的時候都有這種經驗:當「理性」告訴你該去準備考試了,可是你就是想要偷懶,就是提不起勁來讀書,會用各種藉口來說服自己的「理性」不去及時準備考試。當然,那次的考試你可能就當掉了。
一個人渴望自由的根源常常來自他的「叛逆性」,那是一種人類不願意循規蹈矩,不願被束縛的本性。例如青少年常說的「只要我願意」那種行為,就是來自不願被束縛的叛逆性。
所以,會「反對」自己的人,能夠「偏不做什麼」,才算是真正擁有「自由」的人。
自由的三個層次
但是,又有人問說:「一個人如果太執著於『偏不做什麼』,豈非又陷入了另一種不自由的狀態? 」
沒錯!其實前面所描述的只是從凡夫到強者的層次,未能達到絕對自由。而更高的還有智者的層次,那可真的是一種絕對自由的狀態。
所以,對自由的認知有三個層次:就是凡夫、強者、智者。
「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是凡夫,一時的自由,過後就可能更不自由。
能夠「偏不做什麼」是強者,雖然身心都自由,但仍有受限於「紀律」的不自由。
最後,能夠把「紀律融入習慣」是智者,又恢復了凡夫那種「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但是,智者站在更高的層次,心裡所想的無不「中規中矩」,所以真正能夠「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凡夫是「感性」的,具有各種正、反面的人性,但常常是「非理性」的。強者是「理性」的,但常因過度壓制感性而趨於冷酷。智者則能「納理性於感性」,做到「從心所欲」,一切發於自然而毫不勉強。
凡夫任由「物欲」指導生活,強者以「自制力」壓制物欲,智者則能「從心所欲」,不被一切物慾、紀律所捆綁。唯有智者能夠隨時處在一種和諧、寧靜的心境,而能擁有最大的「心靈自由」,那就是真正的自由。
結語
對「自由」的認知,在凡夫、強者、智者三個層次是三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如同莊子在「逍遙遊」中比喻的大鵬與小鳩有完全不同的境界一樣。在凡夫的層次中,「偏不做什麼」已然是超乎常識判斷、難以理解的語言,更遑論智者層次的「從心所欲」,那就像「天書」一般了。
凡夫多欲而強者、智者寡欲。強者和智者都可以吃、喝、玩、樂,強者會隨時節制自己,但智者自然就會適可而止,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