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源班的角度說尊重

 徐惠鈴

  "啪搭"一聲!桌上的書本、文具散落一地,甚至碰撞到前面的同學,全班喧嘩聲此起彼落。我將手上課本放下,請同學幫忙撿起,好繼續上課;才剛說完,一位同學理直氣壯的告訴我:「老師,我們班導師叫我們不要理他。」當下我有些疑惑「為什麼不要理他?」同學指著他說:「他是資源班的!」啊!怎麼是這樣呢?心裡充滿不解,當下我陷入兩難,我是直指學生的錯誤呢?還是評論該班導師處理的失當?站在教育的立場,只能針對那位同學的說詞,適時給與導正:「班導師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在不影響其他同學的情況下,不要太在意。若是這位資源班的同學需要幫忙時,大家一定要伸出友誼的手幫助他,並不是完全不理會他。」聽完班上的情緒也較平穩了。

  我想,導師當初踏入校園準備好要當一位解惑者時,心中應該充滿期待與理想。但時間一久,或許很多外來因素壓力下,才使他說出這樣不適當的話。這句話如果聽在資源班同學的家長耳裡,那又是什麼滋味呢(為什麼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再來,聽在一般學生的家長耳裡,能否認同班導師的作法(只要不理就沒事嗎?不夠!不夠!導師你應該要照顧正常的學生多於一個資源班的學生)?

  也曾在其他班級遇到類似情況。那時的我,慎重告訴全班同學:「能在同一班上課就是緣分,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來學校聽課、互相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要學習互相包容、看到對方的優點,不管班上是否有資源班的同學,人與人之間都應該要互相學習、彼此尊重才對。」其實這些孩子要的也只是想與大家一起學習成長,不過如此而已!而資源班的學生人數只會越來越多,如何讓導師也能以平等心、多一點慈悲心來看待這些在他們眼中算是較特殊的孩童?

  假如資源班裡有我們親朋好友的孩子,或是我們自己的小孩,卻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不被尊重,當事者將情何以堪?雖然政府不遺餘力的在有形的課程教材上用心設計,必須予以肯定;但是無形的人格教育上,政府教育當局是否也該重視這群被遺忘在小角落的孩子?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副教授陳滄海在四月一號舉辦的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教育大學肩負培育師資,將來到小學教育下一代的使命,人權也是其中一環。然而經副教授調查,沒有一個學校落實人權教育。舉例來說,四十學分裡只有兩門課是跟人權有關的,一個是人權教育、一個是民主法治,可惜的是這兩門都是選修課,沒有同學想選。那這些將要到小學教書的老師們,他們的人權觀念在哪?我們太重視強調自主的結果,產生這樣的問題!

  如果教育大學的課程中,將人權教育與民主法治納入必修課程,讓莘莘學子將人權觀念落實教育工作中,從「心」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被尊重。在良好的循環下,老師與學生互動良好,同學也能受到老師正面的引導,彼此學會尊重,也得到被尊重,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更順暢,這樣一來學習會更好,老師的教學品質相信可獲得家長信賴與肯定。良性循環一旦啟動,環環相扣,小至個人,大至一個社會國家,彼此尊重,散發愛與和平,締造和諧的社會、安全又健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