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倫理與環境省思

台中縣立新民國民中學教師 林傑民
   在漫長46億的地球生命史中,生態環境的變遷是造成各種生物的消失與演化的主因,然諷刺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僅出現200萬年,成為破壞了地球維生體系的平衡,及生物滅絕的元兇。綜觀人類歷史生活方式的演進:由採集、狩獵、農耕、工業革命、到今日之資訊產業革命,人之工作型態由勞力密集逐漸轉為勞心產業,網路科技的發展使人與人相處的時空距離縮短,但卻未拉近人與自然之距離。人依賴科技工具探索生命,逐漸喪失五官體驗生命感動之天賦本能。人工添加食品取代天然食物,雖然添加美味,卻造成身體代謝負擔而引起疾病;居住在恆溫空調的建築物中,溫暖舒服,但對四季變化失去知覺;行動以交通工具代步,縮短了移動時間,卻失去從容瀏覽自然景致的樂趣;追求高度感官的育樂刺激,麻痺神經系統,無法體會慢活悠閒的生活。人與孕育我們的土地越來越生疏。

   一味追求物質滿足的結果,帶來的除人口激增外,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全球暖化、天災地變已成為21世紀之顯學。此時該是人類停下腳步,省思人與自然之關係:有土斯有人,土地生長萬物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而科技文明之發展還是需回歸環境優先,因此環境教育在今日特顯重要。瞭解人類在自然界的生態地位,尊重各種生命均衡發展,減低物慾,擷取當用自然資源,不浪費。當世界能永續發展,人類之未來才能獲得保障。每種生物皆有生存權,是與生俱來,不可抹滅。但當人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萬物,所見視界不僅淺薄失衡,價值觀亦會流於自私而產生偏差,難免侵害他人權利。因此人類社會努力擬訂各種法令規定以防範未然,此仍屬消極作法,總有掛漏。所以積極作為,應是人該跳出自我本位,換個角度以他人立場看世界及自我,建立同理心,轉換角色為他人設想,尊重及接受彼此差異之看法,形成多元社會價值觀,確認全體生命的永續發展凌駕個人之生存目的。

   此時該當體會:億萬年時間洪流,生命之渺小如滄海一粟,該謙虛面對;而千百億生物中竟存我身,殊勝難得,更該珍惜此生之使命。當我們不刻意談生存權時,就是生存權被充分保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