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聖賢典範,尊重生命、天地與自己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學生 陳(田井)至

效法聖賢典範,尊重生命、天地與自己 陳畊至 身為一個醫學生,於開學懵懂之際,系主任即慎重告誡「先學會如何做人,再學如何當個醫生」。 本來聽似客套話,但台上主任認真、嚴肅的神情,看來不是玩笑話,腦中忽然想起一幕幕的醫療新聞畫面,以及周遭親朋好友的就醫經歷,加上有同學主動分享親戚的經歷,台上哽咽的他,因為這件事,發憤成為一位好醫師。 展開歷史的卷摺,古今中外,良醫風範歷歷在目,以身作則教導我們看重自己的行業,尊重每一個病患,這也是尊重人權的表現。 在東方歷史中,扁鵲精通望、聞、問、切,治病認真,曾有讓虢太子「起死回生」的典故,卻不炫耀聲名,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多次謝絕朝廷任命做官的徵召,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現今多省,深受人們的推崇與愛戴,他醫德高尚,路上遇患者會主動前往探視。孫思邈,習醫之始,即「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為功名利祿所動,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提出「大醫精誠」、「大醫習業」兩篇文章,認為從醫就要做一個「蒼生大醫」,對於專業要「精」勤不倦,以「誠」為醫德的最高境界,列舉出醫德基本原則。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的大醫,希波克拉底,其祖父、父親皆為醫生,是一位四處遊走的內科醫生,足跡遍及希臘和馬其頓,教導年輕醫師要研究患者所在城市的氣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才能做好醫療工作。他並留下沿用至今的「希波克拉底誓詞」,列出醫師們的該做與不該做事項,被現今的醫師們尊崇為職業態度、行為的最高理想,每位醫學生步出學校前都要口誦、過心。古羅馬的蓋倫,是位醫師、自然科學家、哲學家,21歲就成為優異的醫生,四處學醫,勤奮研究,留下300多部著作,他的理論雖有些錯誤,但他的貢獻依然被公認為西方醫學史上解剖學、生理學和診斷學的重要基礎。阿拉伯時期的伊本‧西那,是另一位重要醫家,17歲時就名揚四海,依然孜孜不倦,潛心行醫、著述,足迹遍及波斯和中亞各地,留下約450部著作,其中的「醫典」,被奉爲醫學指南,當作權威性的醫學教材達800餘年。 在現代,典範們亦熠熠發亮,美國有「America's Top Doctors」,日本有「名醫推薦的名醫與醫院」,台灣有「百大良醫」,經調查後,好醫師有五項特質:擁有正確價值觀、良好的溝通技巧、與時俱進的技術、清楚醫學和自己的限度、團隊作戰力,這些是好醫師的特質,更是我們醫學生的學習目標。 歷史長流中,不乏醫學菁英、典範,不能以沒有學習榜樣為藉口。醫師面對的是病「人」,是「人」,要關心他的整體包含內心感受;而人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醫師在面對病人時,其實也在面對天、地、大自然,但醫師不是萬能,必須懂得謙虛、尊重,尊重每一位患者,尊重每一個生命,即是尊重自己,尊重職業,尊重天地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