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傳統文化

台中市立太平國中 何宇婕

       臺灣的傳統文化 何宇婕 最近看了一本有關臺灣傳統文化的書,內容介紹許多罕見或即將失傳的傳統文化,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早期台灣的生活樣貌、習俗、技藝,竟是如此豐富啊! 在有關台灣的傳統行業裡,有幾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有一個是介紹「煤礦業 」。台灣的礦業開採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民國五十五年,年產煤礦五百萬公噸,礦工約有五萬多人,那時是台灣礦業的鼎盛時期,可惜好景不常,由於許多因素影響,加上台灣地表比較淺的煤藏早已被採盡,必須依賴深入地底 的煤層,開採條件惡劣,因此採礦業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在台北縣三峽鎮利豐煤場停採封坑後,臺灣的煤礦業就正式宣告走入歷史鏡頭。雖然如此,但早期先民一起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煤礦業,確有其不可抹殺的貢獻。早年礦工下坑工作,由於沒有職業病的意識,每天在陰暗、潮濕又悶熱的工作環境下出賣青春和體力,任憑煤灰、泥塵、碳渣、沼氣日積月累侵蝕肺部,日子一久,只要咳嗽,便都是黑痰,甚至會咳血,這就是煤礦工常見的「矽肺病」,不少工人在壯年時因此病英年早逝,令人唏噓。回顧過去,對於那些奮力開拓一條經濟蓬勃發展大道的「無名英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最高的敬意和謝意! 除了煤礦業,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製作「竹簸」的技藝,簸仔竹編,是臺灣傳統手工藝術之一,從選材到製作,都需要相當專業的手藝,每一個過程都要憑經驗和手感。竹編在傳統農業社會裡,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來裝番薯粉、曬茶葉、曬柿餅等,幾乎是家家戶戶都需要的器皿。雖然竹簸在市場上已逐漸消聲匿跡,但這個流露出我國濃濃鄉土氣息的絕活技藝,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加以學習、研究。 雖然採煤礦、製竹簸等許多的傳統行業已逐漸消失,但是先民所留下的生活智慧和豐碩的遺產,卻是不會消失的。希望我們能不斷傳承這些智慧的結晶,將臺灣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