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下一個環境難民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職員 羅秀琳

  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測,台灣島嶼約在400到500萬年以前由歐亞大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相互推擠逐漸形成,地形複雜性,山區佔三分之二,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五百年前,葡蔔牙人行經台灣海峽,驚嘆台灣島沿岸自然之美,以Formosa(福爾摩沙)稱之。

  197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快速被稱為「台灣奇蹟」,但應完全以經濟開發為導向,為了發展觀光及農業過度開發,不重視自然資源的保育,造成滿目瘡痍,毒佈全台,遇水則成災的景象,亦使大部分的人民生活過渡奢糜,過度消耗資源而不自知。

  台灣一個地質不穩定的島嶼,颱風、地震、梅雨更是頻頻招手,原始的森林經過大自然幾萬年的洗鍊,是上天送給台灣子民最珍貴的禮物,也是保護這片土地、生命的工具,但我們卻為了追求一時便利不斷開鑿山地,為了節省一點往來時間不惜挖斷埋藏於地下豐富水資源,砍掉原本保護這片脆弱土地的樹木,讓台灣將成為一個災難之島。

  近來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我們看到有關印度洋島嶼馬爾地夫、南太平洋吐瓦魯等等島國,皆面臨被淹沒危機報導,不禁讓人為台灣未來擔憂,根據台灣大學范光龍教授觀測,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左右,而近年來台灣雨量似乎有增加及集中的現象,像莫拉克颱風帶來了超大豪雨重創南台灣,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台灣將是海平面上升衝擊較大的個國家之一,根據許多專家估計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將有一成的土地被海水淹沒,屆時台北市億萬豪宅,將沉入台北湖中,面對台灣山區土石流威脅,沿海低窪地有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到時我們該何去何從?

  生長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民該人人自危,在電影中洪水氾濫淹沒城市的劇情,將可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災難,我們剩下多少時間可以挽救在地圖上消失的危機?

  今日氣候變遷的影響,已不是少數幾個個人或團體努力就可以改善,我們必須結合所有認知的個人及團體力量,讓所有民眾能夠對環境變遷有所認知,如此才能達到共識,讓全球總動員,影響每個國家政府政策及全球人類消費習慣,而不會過分樂觀,等待將來科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殊不知這種行為已讓自己淪為環境難民,大家一起來吧,讓我們為全球人類生存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