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牛症的省思

喬治亞美語補習班課輔老師 鍾桂英

  我是餐旅管理系假日專班的學生,期末老師要我們作一份關於食品衛生安全的報告,我所選的題目是狂牛症。在報告完成之際,體悟到我們人類在不斷追求科技的發展之際,也要在陰陽之間取得平衡,不可違背天地萬物運行之理。

  1996年3月21日,英國泰晤士報一則有關英國狂牛病的報導引起了全球民眾的矚目與恐慌。一時之間談牛色變,許多國家紛紛禁止英國牛肉製品進口,而學者專家更是大聲呼?與警告民眾要慎選牛肉製品。近日來,從美國牛肉到底該不該進口、臺灣在狂牛症安全等級等相關新聞事件,已讓「狂牛症」成為大家廣泛討論的話題。

  原來,現代的人類為了促使乳牛多產乳汁,因此大量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到乳牛的飼料中 ;而這些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則是得了搔癢症被撲殺的病羊。英國牧人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病羊,而將之撲殺後乾燥磨粉製成所謂的「飼料蛋白質」添加到乳牛的飼料中,因此普恩病原蛋白終於有機會跨越物種而進入牛的族群,並因此產生了一種全然的新疾病-狂牛病。牛死後經解剖發現大腦有萎縮的現象,及大量的神經細胞死亡,這些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的致病病源蛋白粒子具抗熱性、又耐化學處理,也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消費者只要吃到含有變異性蛋白質(Prion)的牛肉、牛排,就有可能感染人類的「變異性庫賈氏病」,染病的人類也會引起狂牛症相同的病變。患者在剛開始時會出現一些精神科方面的症狀,如憂鬱、焦慮、及幻覺,慢慢地會出現走路不穩、行動困難、以及出現一些無法自主的肢體動作,最後終致智力衰退,精神障礙等癡呆症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後一年內死亡。

  截至二○○三年十二月一日,全世界共有一五三個確認的新變型庫賈氏症個案,其中一四三人來自英國、六人來自法國、一人為加拿大、一人為愛爾蘭、一人來自義大利、一個美國人,這些發病者當地都是狂牛病疫區。目前對狂牛症無藥物治療,所以預防是最重要的。臺灣於2005年4月,首度有條件開放,在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又低調有條件開放(開放安全性相對較高的去骨美國牛肉);2009年10月25日又放寬開放條件,同意美國進口絞肉及內臟。礙於國內消費者反彈,政府以技術性三管五卡的方式阻礙牛絞肉與牛內臟進口。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機率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牛絞肉。其中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為,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台灣以往的牛肉、牛奶是進口自加拿大、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當時非狂牛症疫區。避免食用來自疫區受狂牛病變性蛋白質污染之牛羊的內臟、脊髓、骨頭等,或避免使用相關製品如萃取自疫區牛羊之膠原蛋白的美容及醫療用品等,是防治上最重要的方法。

  生命安全是人民的基本人權,進口美國牛肉是國家政政治及經濟發展的一部份,目前我國所進口的帶骨牛肉及內臟是有影響人民生命健康的風險存在。故如何做到發展經濟及兼顧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為百姓們做好嚴格的把關,以確保人民的基本人權,更是考驗當政者的智慧。人類違反自然之理來飼養家畜,讓原本吃素的牛隻吃進大量的動物製的肉骨粉,因果循環造成病源突變移轉到人類身上,嚴重危害到身體健康,唯有增加民眾對此病的認知與政府的嚴格把關才可以避免疫情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