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蕭麗華

  根據佛經上記載,佛陀在伽闍山苦行林中經過六年的苦修,形體羸瘠,不得要領,於是祂來到尼連禪河,澡浴之後,得牧羊女獻乳糜供養,氣力復甦。不久,祂獨行到佛陀伽耶,遇樵人吉祥,得淨軟草八束,於是祂在畢波羅樹下,敷吉祥草為金剛坐,結跏趺坐,自誓不成正覺,絕不離坐。終於,在臘月初八,逆觀十二因緣,夜睹明星燦爛,豁然徹悟。

  佛在這棵樹下圓成正覺,從此,這棵樹成了智慧的化身,被尊為菩提樹。在中土的佛經翻譯中也有譯為「道樹」「覺樹」「道場樹」「智慧樹」「思惟樹」「佛樹」等等。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中記載著,時迦梨龍王來到佛樹前說偈曰: 我今當演說  足踐於地時  大地六種動  光耀倍於日 遍照三千界  而趣菩提樹

   當時尊者也來到道樹下告訴龍王曰:「此樹,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人至尊的佛陀啊!祂以慈悲正智三昧力,降伏魔軍,得菩提果。由是,古往今來,菩提樹成了佛子瞻仰禮拜的象徵,如渴者汲泉,飢者求食,泛顯著佛陀的光輝、智慧的燄影,與佛教徒結下不解之緣。

  傳說公元前三世紀,佛滅渡百年後,摩揭陀國阿育王篤敬佛法,經常來到這棵佛樹前沉思供養。然而,阿育王對佛樹的緬懷,引起夫人低舍羅絺多瞋怨,夫人便以千金喚咒師殺樹,咒師用咒語綖繫道樹,導致菩提樹葉萎樹枯。夫人又用熱乳澆灌,菩提樹因此一時燥枯。阿育王聽聞此事後,憂惱迷悶擗地,臣子們不斷以水幫他洗心面,良久才蘇醒。醒來後他啼泣涕零說偈曰:

我見菩提樹  便見於如來 今聞彼樹死  我今亦隨沒

   樹即如來,如來即樹。在阿育王心中,如來於彼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樹既無。獨活何用?夫人因此十分慚愧,決定還以冷乳澆灌菩提樹,不久,菩提樹重生嫩芽。阿育王於是日日送千瓮冷乳,灌溉樹根。菩提樹枝葉復茂,一如往昔。阿育王歡喜踴躍,更用諸乳及華香浴樹,並供養僧賢聖五部眾。

  菩提樹下是十六功德道場,當發心菩薩正念走向樹下時,便有無量威儀。《方廣大莊嚴經》卷八說:

爾時菩薩正念向彼菩提之樹直視行,時便有如是無量威儀,時有風天雨天,從尼連河至菩提樹,周遍掃灑盡令嚴淨,又雨無量殊勝香華遍覆其地。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小諸樹皆悉低枝向菩提樹;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等,大小諸山皆悉低峰向菩提樹。……

   看啊!菩提樹下無量莊嚴的道場。欲界諸天子,散種種微妙香花,一一妙花縱廣一拘盧舍以為花臺,眾寶幡蓋處處。七寶多羅樹間,一一絡金繩,繩上懸珍鐸,明珠琉璃間其中,金沙遍布,香水盈滿。優缽羅花、拘勿頭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如是等等香花充滿池中。

  看啊!菩提樹下無量莊嚴的道場。池邊七寶階道,周匝莊嚴。迦陵頻伽、鳧鴈、鴝鵒、鴛鴦、鸚鵡、孔雀……諸吉祥鳥,出和種種雅音。八萬四千天諸婇女,以眾香水灑於前路。八萬四千天諸婇女,散眾天花。八萬四千天諸婇女,捧寶器盛妙栴檀沈水之香。五千天諸婇女,奏天伎樂歌,舞頌歎出和雅音樂……。

  看啊!菩提樹下的菩薩。其身普放無量光明,震動無邊剎土。四護菩提樹神,一名毘留薄瞿,二名蘇摩那,三名烏珠缽底,四名帝珠。祂們以神力變菩提樹,高廣嚴好,各長八十多羅,根莖枝葉花果茂盛,端正可愛,見者歡喜。

  菩提樹有龍天護法,等著菩薩弘誓其心,正念走向彼樹下。它是佛智的象徵,發大心的菩薩,於此端坐思惟,必能威德千光如獅子,能斷欲瞋恚癡諸煩惱,能證微妙甘露清涼法,這是過去諸佛所坐的金剛座,備滿六度施戒忍精進禪定及智慧,具足一切莊嚴。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七說: 菩薩樹下加趺坐  如以大蛇自纏身 發於如是弘誓心  事若不成不起坐

   菩薩發心如此,堅定專一,魔王波旬從此隱身不見了,他的頭髮解亂,塵土滿身,著麤褐衣,口脣乾燥;諸魔家眷屬與夜叉眾等,也星散而走。菩提樹守護神,生大歡喜,心意踊躍。梵天散下種種妙花,頂禮菩薩。天王心中禱祝著:「菩薩啊!你是眾生之首,願發仁心,早得圓滿,速成菩提。」

  諸魔子們畏怖了,《佛本行集經魔怖菩薩品》第三十一說,魔子以偈稟報其父魔波旬: 

「菩薩樹下一坐已  未成正覺終不移」 「諸聖菩薩不假眾  獨自能破大魔軍」   「月天風神羅網纏  菩薩道場不能動」                「夜叉羅剎諸林木  皆向菩提樹屈身」

  看啊!這就是釋迦種子,不搖不動,降伏諸魔,深心寂定。清淨無垢的本來面目如日初昇,光焰顯赫;如融金鋋,清淨無染;如蓮花出水、如須彌山、如鐵圍山,光華峻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說:「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於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是此七寶菩提樹王,一一華葉各各為三千世界,一一葉上諸贍部洲皆有金剛座,一時百千萬億大小化佛,各於樹下破魔軍,證得無上菩提。菩薩的智慧、慈悲、無畏、以眾生心為心,都是源於此菩提樹的源頭活水。《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這正說明了菩提樹的象徵意義: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深心寂定,堅成正道。

  提樹下的沉思,泛顯佛光與智慧。幾千年來,中土多少文人騷客也懷著如是的心靈回歸。但是,中國菩提樹的詠歎,到盛唐寒山、拾得和尚與神秀、惠能大師時才出現。主要因緣於公元七世紀,大唐高僧玄奘到印度遊學時,曾在佛陀伽耶菩提樹下瞑想沉思,中土文士於此有著增上緣,從此菩提樹隨佛法普傳,泛海東來。《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著神秀詩偈云: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遣有塵埃

惠能也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一偈: 菩提本非樹  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在是與非,有與無的雙遮雙照下,祖師心鏡圓成正智,如來勝義也在菩提樹的象徵中,留下一段公案。然而,早在梁天監元年,天竺智果三藏法師航海到廣州法性寺,已植菩提樹一棵於戒壇側,據《六祖法寶壇經》唐法海禪師的記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于唐鳳儀元年(677年)在廣州法性寺受戒,戒壇側有菩提樹一株,今猶高大凌雲,綠蔭滿庭,是中國有菩提樹之始。」於是,菩提樹與六祖惠能的詩偈成了求道者吟詠的對象。唐代李群玉〈法性六祖戒壇〉詩說:

初 地 無 階 級 ,餘 基 數 尺 低 。天 香 開 茉 莉 , 梵 樹 落 菩 提 。 驚 俗 生 真 性 ,青 蓮 出 淤 泥 。何 人 得 心 法 ,衣 鍊 在 曹 溪 。

   菩提樹下圓成菩提果,不以階級證真性,得心法衣缽的曹溪六祖惠能,如當年佛陀和諸菩薩一樣,再度開出菩提的花果來。文士樂道者對祖師聖者的依戀,就像暗眛求燈,渴者求飲一樣,他們對菩提樹的贊嘆中也充滿奮力自覺的虔敬、誠篤、迷惘與徊思。

  發心的現代詩人,也向菩提樹的密林沉思,周夢蝶〈菩提樹下〉說:「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詩中周夢蝶以「雪」與「火」的矛盾,尋思生命的超越處,他嘗試著追尋佛陀的跫音,與菩提樹下的風月密談,但,「結趺者的跫音已遠逝」,「唯草色凝碧」而已。當追求完美的詩人,夢想受挫時,負載眾苦煎熬的心,只有來到佛前,在菩提樹下凝視自己深邃的情感與理智。南台灣詩人謝振宗〈菩提深處〉也說:「入山潛修,行囊裡盡是經書╱夾帶著數串無法蛻變的回憶」;〈償還〉說:「弦外之音,我定能深深體諒╱菩提樹影,何時?結籽成串」;〈金剛經研究〉說:「靜坐著冥想╱當晨曦從菩提樹的葉脈╱灑下昨晚凝結╱霑濡月色的晞露╱我起身前往溪畔濯足╱諦視澹澹水聲╱闡釋彼岸何處?」空山靈雨的菩提道上,詩人如是徘徊;嘈雜市集中,詩人如是默念。在經書與山林,雪與火,回憶與前程間,菩提樹觸動人人心靈深處與生俱來的震慄與美感,現代詩人正如是在尋找自己內在的菩提樹。

  《華嚴五十要問答》初卷說,閻浮菩提樹下,能化蓮華藏世界所有佛,這是真實不二的實報。眾生若能生起大悲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便能獲清淨身,遍十方佛土,因此也能分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普滅世間諸重苦厄,能轉眾生深重業障。在《阿含經》中,我們見證了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的正智;在《方廣大莊嚴經》中,我們目睹菩薩於菩提道場不動不搖的弘誓。在古典與現代的詩人中,我們看到提煉自我靈心的文字般若。女詩人敻虹說:「修行也是一種美,是情緒的提煉之美。佛法給我們的智慧,清淨卻又不離人情。好的作品一定富涵真善的性靈,一定具足美感。」菩提樹下菩提心,如華雨沾潤眾生,古往今來的文士,也因而分潤甘霖,灑向娑婆世界文字海,讓自己的生命奮力向上提升,一展其至情、至性、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