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家從「關心咱的家」開始

臺北市胡適國小訓導主任 蔡昀樵
   「關心咱的家-南港」是幾年前筆者擔任六年級社會領域科任時學生畢業專題報導的主題,當時看到學生們生動精采的報導自己家園的問題,令我非常感動,因為在報導過程中,他們深刻體會到自己家園面臨的問題,不管是環境破壞問題,或是家鄉的未來發展願景,都在他們幾個月的觀察記錄中展現出來。這些體會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無法傳達的,所以畢業專題報導比賽便在這樣的一個想法下產生。

  那一年上學期,同學們在筆者的要求下完成了期末專題報告,作品內容可說參差不齊,例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埃及古文明等,呈現的方式多半以書面報告居多,不過大體上皆能符合筆者要求的標準。有了做報告的經驗後,筆者心生一念,何不嘗試更具有挑戰性的「專題報導」呢!「專題報告」與「專題報導」似乎沒有什麼差別,其實簡單地分,「專題報告」可能只要上網抓抓資料和圖片,經過剪輯、彙編即可,到底主題與現實生活有沒有關係,都不是那麼重要;而「專題報導」則著重在「親身採訪」,內容資料雖有些可以上網搜尋,但相關圖片則鼓勵學生以現場親自拍攝為佳,因此難度不小。而名為「畢業專題報導」乃是希望學生在六年畢業前能結合六下社會、自然的課程,融入「資訊教育」、「環境教育」等議題,針對自己生長的家園-南港,利用上網搜尋、PowerPoint、Word等「資訊」工具來呈現,讓學生親身體驗、發現環境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方式,讓學生從報導過程中去學到愛護環境的真諦。

  在全部八十多件的報導中,報導「四分溪」及「大坑溪」的作品就佔了三分之一以上(如:四分溪初探、大坑溪水污染、大坑溪與四分溪的生態),而關心南港交通的作品也不少(如:南港區研究院路段的交通狀態);報導涵蓋的範圍可說大至南港的未來發展(如:讓我們與南港有約、南港的產業),小至呈現自己所居住社區的問題(如:茶香公園的資源回收)。筆者以為從小若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讓他們去關心自己最親近的地方,其效果遠勝於老師課堂之上,天花亂墜地解釋環境問題如何地惡化要來得深刻具體,無可否認地這便是「境教」所發揮的效果。而且透過報導活動,學生們之間得以學會互相合作、相處及討論、溝通,更讓許多學生與家長有了另一種透過「鄉土關懷」的親子互動機會與經驗,讓家長們在忙碌之餘也一起來關心家鄉的環境問題。這樣的效果真的已經超乎當初筆者所預期,同時也驗證了筆者的教學理念-老師是學生學習機會的製造者。給予學生學習的機會,他們將學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經驗。

  觀之幾年來政治上吵得沸沸揚揚的「國家認同」問題,我們的確不知什麼人夠資格高談愛國家,但假如我們從小便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機會從「關心咱的家」的一草一木開始,我想長大後,他們必然也會以同樣的心來「關心咱的國家」。
這次的教學活動,感謝學校在一向崇尚實驗精神的「科學展覽」之外,也給予筆者在指導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關懷鄉土」專題報導教學上,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