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貧民百萬富翁

臺北市興德國小校長 洪瑾瑜

  是一部改編自史上101暢銷小說「Q&A」的電影,同時榮獲2009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配樂四項大獎,也是當年奧斯卡影展的大黑馬,在四月連續三天假期中,這一部電影在電視上播映,我得空好好的觀賞。

   影片的背景取材自印度一個巨額獎金炒熱話題的益智問答『百萬大富翁』節目,因為這一個節目廣受歡迎,只要參加節目的人答對12道題目,就能獲得高達2000萬美金!能夠這樣擁有2000萬美金,當然會變成百萬富翁。不過12道題目可是五花八門,題題難上加難,就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士級人物也無法完全答對。

   沒想到一個在孟買貧民窟長大的孤兒傑默馬利克,他沒上過學,報名參加後,一連答對11個問題,在他題題過關後,讓節目單位起了疑心:「是不是他作弊?」製作單位竟然請警察逮捕他。

   影片就在傑默於警局被逼問時,娓娓道出他在貧民窟成長的故事。那一段又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很巧妙的對照到他正好遇到的這幾個刁鑽的難題,他之所以能回答,實在是來自他生活環境困頓中所累積起來的經驗啊!當然影片中也著墨幾個例子-從小與他一起逃跑、一起生活的哥哥,困苦生活中她喜歡的一個小女孩…。

   我個人覺得這一部電影有很多點值得探討,例如,這一部電影導演要表達什麼?全球觀眾感動的是什麼?為什麼貧窮的人,不論他有沒有高尚的靈魂,他就是比較容易被懷疑?社會階級化的地位劃分是不爭的事實,可憐的永遠是貧窮的人,因為貧窮,身分已經很低,還常常被直接懷疑是盜匪、是小偷,難道富有的人就沒有淫盜之心?富有的人就比較清潔高尚?像傑默這樣差的社會身份,要翻身的機率真的非常渺小;也可以從影片看出出身貧窮,所受到的不平等的人權對待。

   在影片中看出印度這個國家的貧富懸殊很大,貧民窟的孩子居無定所,簡陋的廁所、服裝、破舊的家具,可說是社會的最底層,所以窮小孩都被磨練得很懂事,也很懂得如何過自己的生活,當然他們也提早社會化。

   影片中還暴露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台灣早期也有報導過類似這樣的幕後黑手集團,他們收養一些乞丐,然後定點將他們放在寺廟、捷運站、火車站、百貨公司爭取人們的同情心來進行乞討。影片中的印度兒童被一群好人包養保護,無知的孩童以為到了天堂,沒想到這一群好人變歹徒,利用暗夜將孩童傷害成顏面傷殘,再強迫他們以可憐的樣子去乞討,他們認為這樣的賣相較容易贏得路人的同情,會多給這些乞兒一些錢,但是這樣的作法對天真的兒童真的是非常殘暴的。

   我看著片中孩童的眼神,從無助到漸漸因歷練而變得聰明,其實這樣的社會化是很可怕的歷程。我不知道這一個影片得獎之後呢?大家有沒有將愛心轉到印度去救助?聯合國人權組織有沒有對該國政府施壓?這並不是創造出一個百萬富翁就好的社會,不是嗎?就好像1994 年世界地理雜誌刊登出一位記者拍攝一隻禿鷹在一個即將死去的兒童的背後伺機而動的照片,雖然這一張照片榮獲當年普立茲獎的肯定,但是這一位記者的離開,沒有進行人道救援,卻被全世界的人唾棄與批判一樣。

   我承認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也有著如同原子彈般的爆發力。從全世界的人都熟悉的猜謎遊戲開始,引發出來看似普通卻有張力的劇情,探討的議題其實是很深很廣的社會下階層問題。但是我不希望這只是一部成功的賣座的電影,而是一個有人性面懷與政治面檢討的電影,我們要認同影評人說的-因為印度這個國家有著獨特的色彩,而讓電影變得如此豐富嗎?還是導演大衛鮑伊用電影大膽的剖析,讓印度這個國家色彩更加的鮮明?

   其實我們都知道印度近年來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中心,有許多印度人才領導國際,但是印度卻也是髒亂跟偷竊充斥的國度,從電影主角所回答的問題,其中有一些畫面逐一帶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從鄉村到都市,畫面中呈現的有一些是光怪陸離的現象,但也確實地發生於我們地球上的另一各國度,例如宗教衝突,百姓之間互相殘殺而死亡,貧富懸殊造成的歧視跟治安問題,在這樣的同一個時空,卻呈現兩樣不同面貌的國家,這些是否也都值得我們省思?

   悲劇色彩讓主角在電影中成為印度的國民偶像,也讓這部電影在現實中一舉攻下來奧斯卡的大門,這到底是地球上一個國家的過去?還是很多貧窮落後國家的現況?

   不免俗的是影片的結局是大家都喜歡的-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模式,傑默真的成為百萬富翁,也領著心愛的女友一起去漂亮生活。隨著電影的發展,觀眾似乎也認為主角應當得到這樣的結局。

   不過不知道真正的現實生活,他們是如何往下發展的呢?還是這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當一切都回歸於美好的時候,那一瞬間的感動會讓我頓時雞皮疙瘩掉滿地,不過遺憾的是,看完這一部片沒有讓我有淚流滿面的衝動,反而是深深地覺得悲痛,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您的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