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決定勝負

 黃幼陵
品格「前三害」
  天下雜誌於2003年教育特刊中公布一項最新的調查,家長和教師都認為,國中小學整體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更差,而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的品格「三害」,分別是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調查也發現,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排名在電視和網路之後。調查顯示,幾乎所有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但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覺得,台灣社會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校長和教師一致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強調能力而忽略了德育;高達七成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國中小整體品格教育變差了。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分別被教師和家長同列為品格教育最具不良示範的「前三害」。而對當前社會這種嚴峻的價值混肴情況,藉由日常生活的啟思來談逐漸被人淡化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與品格教育,是有實際上的需要。

「無律」、「他律」、「自律」三個階段
  根據研究,個人品格發展與認知發展情形相符,皆有階段性,主要劃分為「無律」、「他律」、「自律」三個階段。無律階段指初生嬰兒到五歲兒童,此時的孩童行為只是單純的感官動作反應,並無品格規範可言。他律階段大約可歸屬在小學時期,此時則把權威人物所制定的規則。視為「制式的」,接受規範服從規範,很少表示懷疑。自律階段在中學時期,此時品格理性上漸趨成熟,對於社會與學校中的規範,發展成一種平等的想法,形成合作的品格概念,合於良心判斷者為行為的價值判斷,是屬於自發性的、自省性的。

  小學、中學時期是個人尋求自我肯定以及價值觀念統整的塑建期,也是品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品格發展對兒童的未來有相當深遠且重要影響,這個時期的品格教育實施得當,自能產生第一特性的良好效果。
好品格是個人一生受用無窮的資產。

  品格教育是基本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品格教育,不僅可以促成個人自我的理解與提昇,關係到日常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甚至未來的職場是否順利,都是關鍵所在。

  好品格是個人一生受用無窮的資產,是個人受信賴、受歡迎與否的關鍵所在,其重要性遠勝過知識的學習。品格培養,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可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情節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後,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進而有良德的愛自己愛家人朋友和愛社會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