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家管 陳莊月娥

  民國19年出生的我,現在也已經81歲了。回想起剛出嫁時的事好像是不久之前才發生。那時台灣還是十分純樸的社會,結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裡女兒長到17、8歲媒人婆就上門來提親。媒人婆腦子裡裝滿了鄰近村莊適合婚嫁的資料。一一過濾後,根據家世背景幫人配對,比之前流行的電腦配對多了一分人性。而父母長輩再跟街坊鄰居打聽一下對方的風評,由各種途徑再次確認對方的人品、背景是否適合。當雙方一切都滿意了,便訂下了親事。至於當事者的我,只是默默的信任、聽從父母的安排,完全沒有發言的機會,也沒想到要說什麼。當時大家的生活圈小,沒什麼機會認識適婚的青年。所以自由戀愛是很少的。

  到了結婚當天,家裡租了2頂轎子,ㄧ頂轎子坐著新娘子,ㄧ頂轎子坐的是媒人婆。前頭領隊的是一隊樂手,轎子後頭跟著新娘子的嫁妝,還有ㄧ串好奇的小孩。就這樣熱熱鬧鬧的、坐在轎子裡搖搖晃晃到了夫家。這才第一次見到未來要相守一生的人。這應該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事,但在那時是十分平常的。

  婚後,先生是忠厚老實的人,而且因為家世環境相似,沒什麼適應不良的問題,所以那時的人也不曾聽說有什麼離婚的事。

  結婚是考驗一輩子的事,年輕人比較沒有能力判斷人品的好壞。結婚也是兩家子的事,如果親家互相看不順眼,或是對方家裡有諸多問題,或是家世背景懸殊,這樣婚姻可能是風波不少,要幸福一輩子應該要經歷許多的磨難。而父母的經驗比自己多這麼多,肯定是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受苦,後來也證明是如此。

  而現在年輕人交遊圈擴大,有很多機會認識異性,婚姻多半由兒女自己做主,長輩插不上一句話,只能隨他們去了。有些年輕人被愛情沖昏了頭,理智早就不見影子。就算在長輩眼中覺得極為不適合的對象,若不想落得斷絕父子關係,就得屈服在年輕人「愛情至上」的理念下。最後年輕夫妻總是嘗到婚姻的苦果。而現在的年輕人又主張「不合則離」,離婚率一年高過一年,可憐的是小孩子要面對的單親家庭。

  當然經過時代的演變,要像之前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太可能。但如果現在年輕人能多尊重長輩的看法,長輩也尊重晚輩的心情,相信未來的婚姻路應該會順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