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苦了老百姓

核能研究所助理研發師 林育永
  台灣自十大建設以來,經濟快速成長,所謂台灣錢淹腳目是五、六年級生共同的美好回憶。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的父母為台灣的經濟貢獻了很大的一份心力,讓我們能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但老一輩的總是恨鐵不成鋼,我們七年級生也因此常常被新聞媒體譏為"草莓族",承受不起壓力,或許有部分是事實,但政府真的有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給社會新鮮人嗎?

   教育部去年推出月薪兩萬兩千元的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以下稱22K方案),為了"搶救失業率",政府補助企業主22K,讓企業自行補到合理的薪資來聘請社會新鮮人,我相信立意是良善的。但想不到社會上有太多的無良企業主,一心只想降低營運成本,直接就把大學生的起薪降到22K,絲毫不補差額,更甚者,把原本的職員解雇,請22K的大學生來做原本被解雇職員的工作,等於是不用負擔任何的薪水,這樣一來一往,就業率有得到提升嗎? 而從此以後,大學生的薪水都變成了22K,不論這個畢業生是否高人一等,反正你不做,會有別人願意做的,企業主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完全是一個偏向資方的就業市場。而官員卻批"嫌22K少?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一毛也沒有",當然,年輕人是應該努力充實自己來求取高薪,但並不是所有的企業主都重視人才,有些純粹只想降低人事成本,領22K,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一句"責任制"=沒有加班費帶過,這22K的薪水都還是全民買單耶! 所以到底是我們七年級生是被慣壞的慣寶寶,還是企業是被政府寵壞的慣老闆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老闆尊重員工,員工自然會努力工作讓公司營運蒸蒸日上,而不是一味的剝削員工,只想著要節省成本,而忽略了人才的培養,剝削到員工受不了辭職了,卻還要說人家是草莓族。現在新聞媒體,人力銀行,老是砲轟求職者、年輕人,但其實人力銀行賺的是誰的錢,就是資方阿! 現在新聞時不時就出現"2成8企業認為「22K」薪水夠了"這類的新聞,而這些調查也是人力銀行作的阿! 人力銀行是站在資方的角度來看求職者的,也是薪資降低的幫兇之一。

   說到政府寵企業,4/16通過的《產業創新條例》又是一個政府為了"拼經濟"而寵企業的實例。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將原本25%的營所稅降為17%,同時補助業者增顧勞工,每個月補助一萬,期限半年,同樣又是全民買單。如果說租稅優惠可以使一些企業增加雇用勞工,那無法享受到優惠的產業,是不是相對負擔就增加了,就得減少雇用員工呢? 又這些短少的稅收,是不是又會轉嫁到一般民眾上,使民眾少買東西,無法刺激消費呢? 從來就沒有一個實際的例子支持降稅可以就經濟的論點,這樣不合理的政策,無非就是企業要求出來的,所以說這些吵著沒有優惠就要出走的企業主,才是被慣壞的吧。台灣的稅制是非常的不公的,因為在台灣,企業愈賺錢,稅負愈輕。《天下雜誌》最新統計,已公布2009年財報的上市櫃企業,在最賺錢的10家中,賺的錢只繳了9.97%的所得稅;15家獲利30億元以上的企業,稅率也不到10%;有獲利但沒繳一毛錢稅的、甚至有退稅的企業有54家,比一般上班族動輒高達21%至30%的所得稅率低很多。政府每年所收的綜合所得稅中,有72%來自薪資所得,也就是說,每個月領死薪水的受薪階級扛起了絕大部分養國家的重擔。而今天,政府告訴民眾,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了減稅救經濟,企業稅負還要再減,試問這道理何在?

   總歸就是薪資越來越低,物價房價越來越高,政府為了表面上統計的數字好看,還要再讓有錢人更有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10年世界競爭力年鑑出爐,台灣從去年的全球第23名躍升至第8名,可是這樣的進步,對老百姓來說,有任何實質的意義嗎? 三民主義以民生最為重要,而民生問題之患在於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民連基本的生存權工作權都有問題,還談甚麼提升國際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