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耘花蓮情 好山好水好環境

花蓮縣政府前農業局長 杜麗華

  我的新竹好友梅英久未聯絡,某天突然來電問我近況,得知我正在整理過去所推動的「無毒農業」健康好食材,並將提筆寫作出書,便頻頻來電及簡訊催促,盼我能投稿與大眾分享好的理念,淨化社會。

  我的處女作「食在健康」即將於 七月二日 在誠品書局發表。當我正準備寫這篇文章時,電話響起,彼端傳來芋心蕃薯班長林聰明高昂興奮的聲音:「局長我跟妳講 ―― 這兩天我和鳳榮農會來台大賣西瓜,透早我的攤仔前就排一大陣人,大家攏搶著要買我的蕃薯ㄋㄟ!……」電視節目《草地狀元》剛剛介紹過聰明種蕃薯的過程,聽說反應很好,台大這些消費者一去到攤位前就指名要買無毒蕃薯,連說明都免了,聰明賣到不夠。

  接著聰明說:「若不是當初,妳排除萬難幫阮打天下,阮今天嘛無這呢風光」。離開農業局一年多,農民見到我還是阿姑長阿姑短、局長這個局長那個的叫,一有好的成績,就會來電報訊。放下電話後,那股混著心酸、驕傲與感恩的心緒又湧了上來。 

  花蓮長久以來對外豎立了「好山好水好環境」的形象,觀光的盛名遠遠大過農業。你可能不知道:花蓮有四分之一的住民,都靠著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養家活口;但過去我們的農產品在台灣的消費市場上卻是「小咖」,沒有哪一種產品是打著「從花蓮來的」名號。我長期跟農民在一起,他們的心酸我太了解了,常年須與變幻無常的大自然相搏,無法改變「颱風來了、東西沒了」、「產量大出、價格大跌」的自然恆定事實,也養成了「靠天吃飯」的宿命觀,讓人看了好心疼。

  對我來說,心痛就要馬上行動,過去農民苦我跟著哭,哭完了眼淚擦乾,他們繼續幹活,我則要趕快想辦法,幫他們解決困難。現在他們常笑,我當然就很樂咯!事實證明,無毒農業的政策是對的,而建立農業的口碑與產品品牌,在競爭的市場中是愈加重要。

  「無毒農業」是「有機農業」的雙胞胎姐妹,內涵相同,只是「無毒」以品牌的概念優先行銷花蓮。這些生產模式存在於早期的農業當中,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後才銷聲匿跡,如今我們「老店新開」,從消費者的立場,重新建立健康自然的飲食觀念,架構起他們與產地農民之間的聯繫,食物產出的資訊透明,大家吃得安心;從農民的立場,要農民「破舊立新」,從愛護土地、照顧人的健康出發,並突破拍賣市場「買方強勢」的傳統銷售模式,農民自己走到台前,與消費者面對面。我們建立以農民為品牌的信賴管道,農民因而產生榮譽感與價值感。

  第一階段參加無毒農戶的背後都有很長的故事,有因理念相近、宗教或個人健康等因素加入,除了政府制度監督外,他們的自律性都很強,愛惜自家的聲譽。「產地到餐桌」即成為一條充滿故事與用心的食物生產旅程,農家的田園成為「你家的菜圃」,「吃飯」重新被定義,成為重要而令人滿足的飲食活動。健康自然的理念、辛勤的農民、有益生態的耕作方式、美好食物帶來的幸福感,將在這個「田園食物鍊」裡頭生生不息,循環不已。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 台灣每年農藥的使用量約有 250 萬噸,換算台灣人口每年每人不知不覺吃下 100 多公斤,令人咋舌。無毒農業推動的理念與過程,即在 不得使用農藥及殺草劑,讓消費者吃得健康,降低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然而還有另一項的隱性殺手──硝酸鹽,則一直被大眾所忽略。

  每天人體不知不覺吃進的硝酸鹽,蔬菜即佔 86 % 。 慣行農法因大量 使用化學肥料, 植物吸收土壞中的氮肥, 葉片裡就含有不等的亞硝酸鹽,若經充足陽光照射,會轉化成植株所需的養份,若陽光照射不足,則亞硝酸鹽含量就會「超多」,蔬菜因而富含亞硝酸鹽 ,如同香腸中的亞硝酸鹽一樣,容易令人致癌。

  這裡你或許納悶,是不是不用化學肥料就不會產生亞硝酸鹽?也不是的,仍然會有亞硝酸鹽的產生,只是含量會比較低;而有機蔬菜如果是採用網室栽培,日照量不足,亞硝酸鹽含量也會增加。除此,葉綠蔬菜在室溫長期存放 , 營養成分會逐漸流失 , 亞硝酸鹽且會快速增加。 不僅是蔬果的問題,坊間肉類加工品所添加硝酸鹽,都會導致肉中的細菌(硝酸還原菌)逐漸分解,變成亞硝酸鹽,對健康都是有害。 因此當我們在全方位推動無毒產品時,即相當關切並避免這些問題產生。

  過去我一直從一個公務員的角度去思考,號稱以農立國的紐西蘭能做出「好環境生產好產品」的全球口碑,花蓮也有此條件,只要政府掌握要領,台灣有好多的好產品,都有機會成功「變臉」。正如美國當代先知溫德 爾˙ 柏瑞所言:飲食就是一種農業活動、一種生態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活動。作為地球的一份子,來自好山好水的花蓮,我很榮幸能在飲食這個領域貢獻個人微薄心力,即便產生的僅是一點點的影響力,都能讓我雀躍不已、活力備增。

  況且今日社會聽到有人罹癌已不是新聞,癌症可說是防不勝防、無孔不入。政府公布每 7 分鐘就有一人罹癌,至今雖然無法預測每個人的「或然率」有多少,但是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應是你我第一優先。我有一位律師朋友,碰到我就三句不離無毒產品如何如何,因為他個人已是無毒產品忠實的訂購戶。前年他岳父診斷出肺癌,術後全家極盡所能的照顧,當然更是以行動加入無毒成員。

  在寫書的某一天,咖啡班長阿福突然悲傷地跑來告訴我:「兩天前,我太太感覺怪怪的,帶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說是乳癌,當場我愣住了也直冒冷汗,直問『那ㄟ按捺?』遲遲無法接受,太太卻很堅強的面對並安慰我,現在全家都攏罩在愁雲慘霧下,不知如何是好」。其實相同的故事,一直不斷在我們週遭上演。

  醫學說:「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美國醫學工作者更認為,人類的癌症有60%以上是由食物所引起,所以日常生活中,不當的飲食即會致癌,因此,採取飲食療法是相當理想的防癌方法。「 防範未然」儼然成為日常中,我們可以為親愛的家人,所能做得最微薄心意;透過生活飲食的徹底改變,即降低基因突變的機會。關心家人「晚餐吃甚麼?」因此變得格外重要。

過去摩尼教強調正反二元論式的食物觀點,將自然界的食物區分為「健康」與「有害」兩大類。印證「人如其食」,我們進食的方式,且會完全反映在我們身上,所以呢,餐餐務必要講究並慎重以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