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紀念公園

景觀建築師景觀建築師 余嘉倩

  四月初為了學生的設計課,我們一行將近六十人展開了四天三夜的旅程。設計課的主題是 「紀念性空間」 ,地點選在綠島人權紀念公園現址。我們在 四月五日 中午抵達綠島, 四月七日 下午 2 時 30 分搭乘渡輪離開,在綠島足足待了兩天。在兩天的時間中,我們遊經燈塔、人權紀念公園、綠島監獄、綠洲山莊、新生訓練所、牛頭山頂、帆船鼻、石朗浮潛區、觀音洞、柚子湖、萬里長城、俯覽睡美人與哈八狗、大白砂、夜探梅花鹿、星空與森林生態、朝日溫泉、過山古道、南寮漁村,盡情領略了綠島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在尖銳的珊瑚礁潮間帶上,回想當年火燒島上受刑人採石、鋪路、築社、挖洞等艱苦的狀況。沿著海岸公路所經的路面、石洞,多留下昔日受刑人開發的軌跡。

  人權紀念公園坐落於綠島北面,有優美的綠草皮與下挖的地下室,往下走去,最醒目地是一個個名字。名字對一般參觀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只知道每個名字是一個人,而這人身前做過何事、長相、樣貌,於園內並無交代。有些刻於石板上的名字,其實其人並未關押於綠島,而地下室的壁面貼著印刷的白色恐怖名單。我不禁感嘆『「人」其價值為何?』這些名字的出現是為了紀念其人,還是被用來控訴前政權的不公不義?其實,我未見對死者之尊重,反到看見政治的鹹豬手,仍不斷利用死人的剩餘價值為其批判政敵的工具,這是以「人權」為名之公園所產生的謬誤與諷刺。

  由於此次設計課,是提供學生們練習的機會,因此,我想談談對人權紀念公園的想法。我以為應該以「天賦人權」為「人權」公園的中心思想。如盧梭在民約論中提到的「 Man is born free 」,其他就不需再添加什麼上去了。綠島人權紀念公園該緬懷的,應該是仍存留於綠島上的景觀:自然的與人為的,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使人對受刑人的艱苦與人權的迫害產生借鏡。因此,重新思考綠島人權紀念公園,應是一個思想的中心,一個啟發人、寬慰人的地方,一個對綠島生態、人文認識的出發點。

  在此我引用營建之常道「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書中所提無名特質「 The Quality without a name 」為設計立論的參考。書中提到七種特質,此七種特質可想成菊花的七個花瓣,這七瓣都連於花心,但都並非花心。花心就好比「無名特質」,雖每一花瓣都連於它,但不能盡解花心的奧秘,花心含有七瓣的特性,但其中心點並無一花瓣可及。這七種特質分別為:生命、完整、舒適、自由、準確、無我、恆常。「生命」這詞無法涵蓋非生命的一面,如熊熊烈火,沒有生命,但卻宛如活著一般。「完整」表徵一種合諧與平衡的呈現,而非自足。「舒適」是一種沒有矛盾、沒有不安的狀態,非用金錢堆積出的奢華。「自由」是植根於自身的本質而盡情的揮灑的力量。「準確」彌補了「自由」的不精確,但絕非具象的如工廠產品般可大量的複製。「無我」不是完全放棄自我,它是不做作,不強求的,做需要做的事。「恆常」是恆久又平常的現象,不帶著神秘的宗教色彩。這是「人權紀念性空間」所需要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