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貼.體會.身體力行

秀朗國小班親會班親會長 丁雁

  社會因為持續互助的美德而更加詳和美好。 2009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為愛朗讀」這部電影,您看過嗎?故事是描述一位婦人沈醉於男孩唸書給她聽的情境,男孩並不知道她是文盲,那麼渴望文字傳達的起伏動盪,為她槁木死灰的靈魂,注入新生的力量。其實我們周邊多多少少都有視力退化的長輩,或是視障者,無法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自在與美妙,如果我們願意撥出時間,為他們唸一篇好文章,你會發現,他們不僅心無二致,用心聆聽,而且分分秒秒享受著你對他的關愛。

  我很喜歡朗讀好文章,從小父親也喜歡聽我朗讀,這是我們親子之間很棒的共讀和分享時刻。爸常說,「如果那時家裡有錄音機就好了。想聽的時候就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這個美好的記憶,隨著我離家讀大學而中斷。婚後,公公中風,一側癱瘓,中斷了過去每日必讀中央日報社論和連載小說的興趣,情緒陷入低潮。為了讓他重拾歡顏,減輕復健的痛苦,每天晚上我先生為他按摩筋肉,我就興起一個念頭:坐在床邊為他朗讀報紙。果然,他聽得投入,暫時忘了伸展萎縮肢體的折磨。當了母親後,我也常常「為愛朗讀」,唸故事書給兒子聽,把故事裡的原汁原味,高潮起伏,透過一人飾演多角的聲音,傳達出來。那時,我只知道朗讀是個人興趣,是親子教育方法之一,我不知道朗讀也能行善。

  我朋友的媽媽是位視障者,她對任何人的認識,都是從聲音開始,聽覺特別敏銳。廣播和電視是她最重要的資訊來源,但她告訴我,她最享受的時刻就是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份有聲書,隨著朗讀者的聲音引導,帶她悠遊書中的情境。她對我說:「你的聲音很好聽,有沒有可能為我唸一本書呢?」她那種只能聽,無法看的困境,喚起我那段坐在病榻前,為公公朗讀解憂的記憶。公公離世了,我能不能也為其他有需要「聽書」的人朗讀呢?

  在偶然的機會裡,我接觸到 有聲書推展協會 的有聲書出版品,還有介紹視障者重度依賴「用耳朵閱讀」的生活模式。我才明白,一對一的朗讀方式是最親密的,卻受限於兩造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能錄製成有聲書的型式,對朗讀者和聽者都將更有彈性。朗讀者一有時間就錄,聽書的人想聽就聽,特別鍾愛那一段時,還可以重複地選取聆聽,這真是最方便的安排了。只是傳統的錄音帶模式,讓聽者難以輕鬆選取章節,必須從頭聽到尾。有聲書若以數位完成 MP3 聲音檔格式,則可以讓聽者透過他熟悉操作的 DVD 播放器或是電腦介面,輕鬆選取自己喜歡的書,還有章節。

  於是我展開學習數位錄音軟體的過程,不僅要以感性的聲音,對著錄音機唸出書中的喜、怒、哀、樂,接著還要在電腦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聲波中,進行段落剪裁、章節接龍、音量補強或減弱的動作 … 這時,我不只是一位朗讀者,我好像搖身一變,成了聲音的裁縫師吔!這是我使用電腦這麼多年,瀏覽無數資料,卻從來沒有學過聲音軟體的應用,我雖付出不少時間,卻收穫頗多。

  不過錄音品質就是另一挑戰了。幾天前參加渣打銀行「為視障孩子籌募有聲書經費」的公益活動中,現場有不少視障者參加,跟他們聊了之後才明白,視障者的耳朵真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常人有眼睛作輔助,分散了對雜音的認知,而視障者重度依賴耳朵的結果,小大通吃,聲聲清晰,因此有聲書裡如果連狗吠聲、開關門的聲音、摩托車揚長而去的引擎聲,一起隨著朗讀聲錄進機器裡,他們的耳朵就很難「聚焦」聽清楚書的內容。「但,從前有人唸書給我們聽就很感恩了,那敢挑剔啊?」然而,並不是每個願意貢獻聲音的人,都有時間或是有機會進錄音室去錄音啊?這是目前有聲書居家錄製上的技術挑戰。除了有之外,還能不能更好?讓視障者更有耳福?

  再美妙、字正腔圓的聲音,如果沒有透過適當的錄音技術收錄起來,這份花了時間和心思的禮物,最終還是無法傳送到視障者的心靈世界的。明眼人認為的「小小的」雜音,對視障者耳朵是一種「大大的」折磨,好比明眼人遇上光線幽暗,難以閱讀的困境。凡事多了一個同理心,只要能異地而處,我們的聲音就會是視障者的眼睛。

  現在,我不僅為視障朋友朗讀,我也再度拿起書本,為已經視茫茫、髮蒼蒼的爹爹朗讀,錄製之後,寄回娘家,讓我的聲音陪他渡過晨昏。還在學說話階段的小姪子,也陪著爺爺聽,無形中我竟成了他的發音老師。我在學校擔任班親會長,也會帶著小朋友學習錄製廣播劇和廣告。朋友生日到了,我也會錄一段有趣的內容,作為賀禮,為朋友帶來驚喜。這是我個人從體會、體貼出發,到身體力行的例子,學習錄製有聲書不僅讓我能用聲音幫助視障朋友閱讀,也豐富了我的生活內涵。我非常開心,也願意繼續奉獻自己的聲音和時間。愛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何妨從為他朗讀一本書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