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觀點談孩子受到他人欺侮怎麼辦

退休校長 黃鳳欽

  人從出生開始就踏入人群間,從剛開始家人的呵護中,寶寶隨著身體成長及心理的發展,自然的對外界有所好奇,漸漸的會和其他的寶寶有所接觸。若媽媽們因工作而需把小朋友送到幼兒園托育,那寶寶們在和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將更早學習到怎樣從以往的獨享及自我中心的思維中,學到如何和其他的小朋友們分享大人的愛,這過程是生命成長的的學習。

  人的一生,從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青年、成年、中年、中壯人、老年每個階段都有其身體發展及心理發展的個別階段,每個階段都必需面對的人生階段性的課題去跨越危機,這是成長的歷程。而人透過教育歷程的牽引,能更加自我的認知、懂得把握情境的歷鍊、努力的吸收知識和珍惜機遇的淬練,讓生命的個體在人群中朝著「向善」「向上」的發展。

  因此當自己的小孩受到他人的欺侮時,正是給孩子和父母自己一門很重要的「學習成長課程」。遇到這種情況,是直接介入孩子的糾紛,找對方父母理論一番,希望他們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好呢?還是只教育孩子不要跟打人的孩子玩,以消極方式回避?或是乾脆教孩子「以牙還牙」打回去,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而有智慧的父母會用怎樣的處理方式去協助孩子成長呢? 這是「成長」重要的課題,需要為人父母者好好的思考。

  通常孩子們的糾紛大致可分為:一「肢體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他們的東西等。二、「言語的霸凌」是指運用語言刺傷或嘲笑別人,使人心理受傷。三、「關係的霸凌」則是透過說服同儕排擠某人。四、「性霸凌」則類似性騷擾,包括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或對性別取向的譏笑、或針對身體之隱私部位的侵犯行為...等。五、「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學生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

  當我們發現孩子們彼此有糾紛時 應盡可能嘗試用教育的方式做適切的糾正和引導,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問題,進而化解所遭遇的問題。

  若事件已發生,父母親應避免以責備的方式訓斥孩子,應採以接納和傾聽孩子的心聲的態度 進而對事件做更深入的了解 ,以釐清事由的前因後果,並作理性分析後,協助孩子自己嘗試用最佳處理問題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這過程是幫助孩子學習遭遇問題時如何釐清問題,自我反思,並促動孩子如何以最佳克服困難的方法來化解問題,勇敢面對危機,並嘗試化危機為轉機。

  通常孩子年齡小且在目前家庭少子化的互動下,小孩心理發展從以往集眾愛於一身的獨享世界,要走入群體跨越到分享的情境過程中,和夥伴發生爭吵或搶玩具是常有的,家長無需過分擔心,更不必要將問題提升為雙方家長的對立,或是恫嚇犯錯的小朋友,而是要適時給予小朋友指導,並讓小孩的玩伴們知道「欺侮人」是不對的行為,同時也要關心被欺侮的小朋友教給他一些保護自己的辦法,多鼓勵孩子增進處理問題的能力﹐但要告訴孩子不要怕,因為越怕他,他就越會欺負你;但也不要以牙還牙,「打人及惡意報複」都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方法,這樣會使自己同樣犯錯,因此培養孩子的寬容心,學習和小朋友講道理,要原諒已經道歉的小朋友......等。協助孩子如何促進雙方彼此的良好互動模式,培養孩子具備友善寬容並且會用比較好的方式處理人際互動的能力。

   但是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父母更需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同儕夥伴,而不止是學業上的課題﹐因為人生的歷程無法重新來過 ,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除了身體的健康成長和課業的學習之外,要特別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形。

  在台灣教育部、教育局、學校及民間兒童福利聯盟團體都非常重視學生們的安全,也特別為防止霸凌事件設置去霸凌專線、各校輔導處亦設置申訴信箱,或定期以校園問卷方式主動發現問題,教育單位亦訂有校園霸凌事件處理作業流程,以遏止學生不當行為,維護學生安全。

  通常學校發現問題後,先將相關案件交由「去霸凌審核委員會」進行求證,以確認事件的真相,並對整體狀況做評估,除查無證據或非實情可直接結案外,將依資料顯示,評估該歸屬何種事件,並區分等級處理。如為重大事件(幫派、重大違法、重傷害)將依校安管理規定進行通報。學校則啟動輔導機制,針對不同對象予以輔導:對受凌學童要保護個案安全,提供支持性協助與關懷,鼓勵其說出心事、增強孩子的果斷力,列入個案輔導。對施暴學童的處理,則秉持恩威並濟,導正不良行為,施以法治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懷,列入個案長期追蹤輔導。對旁觀的學童則要協助澄清相關價值觀,培養其同理心,同理受凌者感受;並給予「反霸凌」的明確訊息,規範應有的反應行為和通報。若以上處理得宜者予以結案。 若已超越學校處理圍者,學校應予以轉介,立即以電話聯繫教育局,教育局將協調警政單位,透過整合力量,共同協助解決問題。事後則需持續追蹤和輔導,或安排進入「中途學校」給予長期輔導。各級學校則要加強三級預防:一級預防為強化法治、親職、品德教育,提升教師輔導知能。二級預防則需建立各類型暴力、霸凌處理SOP,供各校及基層人員參考,強化霸凌通報機制、實施認輔制度,落實校園霸凌事件輔導及危機處理機制、落實高關懷類型學生輔導、加強校園防護,篩檢高危險群個案,給予協助與輔導。三級預防則強化校園暴力事件通報、輔導網絡及危機處理機制,完善暴力受害、加害學生輔導作為、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妥善提供暴力偏差學生適性引導之教育課程,做全面性的防護和引導,以維護校園安全,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

  在日本據我所了解,學校亦設有輔導老師、輔導信箱及諮商中心,小朋友可透過信件或專線做求助,家長則要平時做好親職教育和親師連繫,協助小朋友快速融入日本生活,具體建議如下:  

 一、家長要做好親職教育,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們在忙於生計中仍需與孩子同時學習成長,避免形成溝通代溝,管教子女應以關懷代替責罵,父母的身教勝於言教。?天盡可能的和孩子分享生活的點滴,以及早發現孩子在校內、外所發生的問題,即時給予協助。並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負責的表現!

二、家長要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交友情形,並配合學校善用「心????」的書隨機指導小朋友自我認識、學習人際互動的基本禮儀、及了解日本的在地文化,以協助孩子適應日本的生活,避免因文化的差異造成人際互動上的誤會或糾紛,因此要教導孩子不但要看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不可以因為身體的特徵、成績、家庭背景等原因去嘲笑別人;但遇到被嘲笑或欺負的情形,要溫和堅定地拒絕對方─例如:「我不喜歡這樣,請你停止。」勇敢做正面的拒絕。

三、平時要做好親師合作

(一)、檢視孩子每天要完成的課業,並帶妥學用品。 孩子的聯絡簿每天要檢視,不要只有蓋章 而沒有了解。配合指導孩子每天能完成課業,並把第二天必須要帶的學用品準備好、不要遲到早退、服裝儀容穿戴乾淨整潔,才能成為開朗明亮的小朋友。通常沒做到自己應盡本份的小孩,常被老師點名,而這樣的小朋友無形中會被標籤,就容易被嘲笑或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二)、要定期參加親師懇談會 老師平日忙於教學,為增進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及生活狀況,會定期辦理親師懇談會,家長一定要把握機會到學校認識老師、同學及同學們的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在班上的人際互動及課業學習狀態,這樣才能和老師攜手合作教好子女。

(三)、常和老師做友善的互動 日本的在地文化,非常注重人與人互動的基本禮貌,因此家長和老師連繫時要特別留意,以免因文化的差異,說話的態度或用字遣詞的不當造成溝通不良,減低了合作的默契。

四、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各種團體活動

  日本的小學教育非常重視「全人教育」,除課本課業外,對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教育、體能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學校都非常用心安排。因此,學校在校內會安排各種學習活動或定期辦理戶外的學習體驗活動,目的都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兒童人際互動的學習,家長要鼓勵孩子參加這些學習活動,增進孩子的和群態度,透過參與和學習,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同儕關係。

五、叮嚀孩子上下學注意安全,並能機警應變,避開危險。

  在學校發生事情要向老師報告﹐在路途中可以就鄰近熟悉的商店或巡邏的志工或警察尋求協助,以避免落單,給施暴者得逞的機會。

六、發現孩子被欺負時,要適時向老師及學校尋求協助處遇霸凌事件

  當孩子反應受到他人「欺侮」時,先關切孩子的身心狀況,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並正視問題。但忌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家長首先要與學校老師聯繫並與校方或專業單位配合,了解事件中人際互動的始末,才能釐清真象,做到不溺愛小孩,也給犯錯的小孩學習成長的機會。

七、掌握當下實施機會教育

  每一件事件都是實施機會教育的好教材,平時要善用時事或偶發事件和孩子討論怎麼避免發生不安全、不愉快的情境。若事件發生後,家長則需配合校方及老師或專業單位人員共同討論如何幫助孩子遠離霸凌的辦法:包括情緒調整、社交及人際互動的表達技巧的提升及尋求專業機構的輔導等方式,以增進孩子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