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從種盆栽開始

中華盆栽作家協會 理事長 楊修

  今檢視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功利主義的作祟,使人類漸漸脫離自然,走入灰色的水泥叢林,而在這自我建構的物質文明裡,人類已經感覺到有一股巨大的自然反撲正迎面而來,因而有更多有心人重新省思,人類在所處環境中的定位,進而考慮轉換自已的角色,融入自然,以自然為師,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要增強人類觀察、感受、體驗自然美的能力,種植盆栽是起手的第一步。

種植盆栽很簡單

  都市居住空間日益限縮,公寓、大樓土地價值高昂,可以活動、休閒的空間有限,更別說有一塊如鄉下般閒來種種花木、蔬菜的空地。於是,在都市裡喜歡花草樹木的人,便只能利用有限的空間,例如陽台,一圓個人的嗜好與雅致!

  在陽台種植盆栽容易嗎?舉凡光線、澆水、土壤、換盆、施肥和一般性病蟲害的防治都算是居家種植盆栽的共通性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除了理論的探討外,有大部分的規則需要靠經驗累積來應對。首先營造盆栽好的生長環境,要特別思考光線的強弱,瞭解植物的好陰、好涼、好熱屬性,對於濕度環境的因應也不可免,這樣才能給植物一個好的生長環境。視植物生長茂密程度,對枝葉適當修剪,保持植物通風性良好,盆栽種植看來簡單,但學問頗大,重視植物本身特性與環境影響、累積經驗、耐心、細心照顧,才能讓這些植物擁有蓬勃的綠意。

最佳的環境教育

     與盆栽互動當中人們自然會有許多體會。盆栽主要是由植物構成的,植物跟所有生物一樣,會使用醣份產生能量。和其他生物不同,植物在有光的地方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具有自行製造有機酸或醣類的能力。

  植物透過葉面上的氣孔,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植物的根由土壤中吸收水分,葉子裡的葉綠體及其他綠色組織會吸收來自光源的輻射能,將水分子分裂成氧氣與氫氣。植物使用二氧化碳與氫氣,透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糖,光合作用的副產品氧氣,則會被釋放至大氣中,因此減少二氧化碳累積量。二氧化碳不就是地球暖化和臭氧成破洞的主因。

  台灣地區一年產生圾圾總量約849萬公噸,其中含有機質之有機垃圾約佔1/5,若能將此類有機垃圾資源化轉製成有機肥,不但大幅減少垃圾量,延長垃圾場使用期限,減少焚化爐興建及垃圾處理成本外,更有益於目前嚴重酸化中之台灣土壤,降低垃圾帶予之社會成本。同時台灣地區長期以來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形成土質酸化,產生大量的硝酸太氮( No3-N ),殘留在土壤間隙內,大量儲存,變成亞硝酸太氮、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最後會流到地下水內,造成水污染,致癌物質也殘留在水中,而受污染的水質,會長出低等藻類植物,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造成水質優氧化,產生更可怕的有毒物質。,實為台灣農業發展之一大隱憂,故目前全世界先進國家皆已摒棄有害化學肥料施肥,而採用有機肥料改良土壤。

  盆栽種植需了解,舉凡光線、澆水、土壤、換盆、施肥和一般性病蟲害的防治,生長起來才會健康,面對這些問題,探討研究時,不就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嗎?

走向心靈的美

  感受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某種啟示,可以完美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盆栽藝術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經過藝術和園藝技術處理,表現出創作者的風格。盆栽由植物種的健康到創作的領域,就像由物質層面進到心靈層面。在盆栽藝術創作時代,所謂盆栽藝術的創作,應該是以樹性與樹種特點為依歸,將創作者人生觀和感受與對宇宙的運行法則,透過盆栽作品來呈現。當欣賞者欣賞盆栽時,盆栽是沒有其他的環境佈置,單單只有樹形的呈現,而欣賞要去解讀所欣賞作品的意境,欣賞者透過對樹性的瞭解,因此能夠將這件作品加以分解、重組、構成,去建構出這棵樹木生長的環境,和從一粒種子到現在于樹木發生的種種事情。樹性就是以喻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樹木生長的環境以喻人生長的環境,在樹木所呈現的樹形和樹枝變化種種以喻人與事情互動之後的結果。每ㄧ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欣賞者對樹性越瞭解越能發現創作者要呈現的想法。人不僅能欣賞盆栽,於是藉由自由想像而發現盆栽以外的美的世界。對於盆栽外貌肌理線條,無論是從任何角度觀看,其形體猶如跳耀的音符,有著節奏與韻律般的動勢,旋轉起伏、千變萬化,引發對景物的讚歎與感動。猶如是在生活中,對生命、時間與生存空間中之景物做最好的把握與紀錄。為此,從盆栽個體中的微妙變化與成長演進,而領悟到其中的玄妙哲理與意境。

從盆栽走進生命的美

  「自然」乃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進歷程,而人則是這歷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造者,然而人能體察自然世界之森羅萬象。人心因為能自覺其所感覺之宇宙萬物的相互關係,而能發現自然之美;盆栽藝術不僅僅是可為整個生命的象徵,盆栽更是滲透著人的精神和情感、充滿人間情味的生命存在。
生命長短不只指生理運行,生命意義在貢獻有益社會的事物,乃求心靈志業的延伸。文化活動中,以藝術創作的呈現最為具體,生命在不斷演化中得到強壯、讚美、依賴或期待,這就是美感,也是人生無限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