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應並重心靈與自然環保發展並運用科技促進地球生命永續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博士 卓建文

一、前言

  人類自古至今運用天賦智慧在地球上創造了無數的文明與文化成就。人類也因此己經凌駕於各式各樣其他的物種之上,主宰著我們這個星球的現在與未來。這樣的場景放諸人類的歷史是前所未見的,可以說人類是自從狩獵維生過渡到農牧時代,進一步轉變為工業化社會後,又另一次新的世紀的來臨。

  在這個新的世紀裏,由於科技的發展在速度上早已超越了物種的演化,也超越了自然界本有淨化與循環的能力。因此,人類面臨了諸多以往所不曾面對的問題。由於這些問題,並非是前人所曾面對,也無法想像,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整體未來的發展,就取決於我們如何解決這些棘手的新挑戰。

  這些新的挑戰,有自然環境上的問題,也有社會方面的問題。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人類面臨了地震、極端氣候、污染、疾病等惡劣環境的考驗。人們不再擁有過去一直以來隨處可得的優良生活環境,取而代之的是讓生命更容易曝露於危險之下。

  除了自然環境的挑戰之外,在社會上也彌漫著不安的氣氛。全球化讓所有的人都面臨一起競爭的局面,彼此爭奪資源。現代社會中壓力無所不在。人們由於長時間的工作,欠缺適當的放鬆與調適,身上的壓力不斷加重下,很多人都面臨了身心崩潰的危機。從幼稚園起,小孩們就被要求學習各種知識和才藝,一直到高中、大學畢業,以最近的情形,甚至延伸到了研究所。即使學業完成了,就業上仍要面對兩極化的工作:不是過度工作就是面臨失業。也因此,在壓力無法調適的情況下,社會問題叢生。人們更急於表達自己的怒氣使得凶殺的案件層出不窮,或者有人選擇了消極逃避,憂鬱症、自閉、遊民等問題也不斷出現在社會新聞的版面。

二、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

  首先,我們深入觀察人類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考驗—自然環境變遷。由於大自然在人類的恣意破壞下,早已產生變遷,和祖先們所處的環境已大不相同。

  其中,極端氣候的產生已經為人類帶來非常生命上極大的威脅。極端氣候的產生機制雖然仍未在科學上得到全然的解釋,然而有研究指出地球暖化是可能的原因。我們可以很容易明白太陽光線不斷照射地球會對地球加溫。而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碳化合物,會吸收陽光到達地面後反射的紅外線,形成溫室效應,阻止地球上熱氣散失到太空中。顯然地,熱能不斷進入地球,卻無法順利排出會讓地球整體的溫度不斷上升,讓熱的時候更熱。根據新聞報導,南半球的澳洲墨爾本在二O一年一月份,夜間氣溫居然高達34度!這種原本是夏天白天的氣溫竟是出現在應當較為涼爽的夜間,簡直不可思議。另一方面,暖化的結果,極地開始融冰,使得冰山往赤道方向移動。最近又由於極地環流減弱,致使冷空氣向外擴散。科學家把這種不尋常的北極寒氣南移稱為北極振盪效應。這個效應使得冬、春兩季,異常寒冷。雖然我們並不全然暸解其中的機制,無論如何世界各地的確降下了比以往更多的暴雪。縱然是處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之間的台灣,也在氣溫上在短短的數日內,高低溫交替,可以多達15度。不論是人體本身的健康或農漁產上都面臨極大的傷害。

  除了極端氣候,地震也嚴重危及人類及其他物種的生存。近來地震的強度和發生頻率有增加的趨勢。日本阪神大地震、土耳其大地震、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南亞大地震、中國四川大地震等大家記憶猶新。然而,無情的地震並沒有停止的跡象,不久前海地大地震幾乎夷平了其首都太子港,後來的智利也接連發生大地震,甚至遠在太平洋另一岸的台灣、日本都接連發生地震。科學家原本以為世界各地的地震是不同板塊移動所造成,由於最近的地震不斷,也修正了以往的看法,重新認識了,原來地震很可能也是互相關連的,也大膽假設地球已進入了地震頻繁期。

  污染也是人類所面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長久以來農牧時期產生的廢物多能被各種食腐動物、細菌與植物分解與吸收。這種機制能淨化與再生,使自然界的循環得以維繫。自從工業化之後,人造的物品或由於濃縮的關係,使得純度太高,或由於其化學型式並非自然界所演化出來的生命所能利用,也因此污染已進入環境的各個層面。美國的女生物學家卡森曾寫了一本書叫做「寂靜的春天」,指出人類生產的殺蟲劑DDT毒殺了大量的生物,造成春天時不再聽得見蟲鳥鳴叫,使人們才警覺污染問題的嚴重。今日的科技蓬勃發展,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的高純度化學藥品,常見排入土壤、河流、空氣與大海中,造成農漁收穫皆不可食用,污染問題十分嚴重。

  過去人類由於醫療不發達,容易死於疾病。現代社會拜醫療服務進步所賜,已較少死於缺乏醫療。然而,人類並沒有因為醫學進展而脫離病苦,反而可以見到人類花費在醫療的費用上不斷提高。以台灣為例,一九九七年每戶家庭每月支出的醫療費用為六萬餘元,至二OO六年已增至將近十萬元。生活環境的惡化,使人們不能享有自然、新鮮的空氣、飲水以及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物資常常遭受污染,在攝入這些污染物之後,也導致各種疾病。

  此外,由於壓力,人們的身心得不到適當的休息,致使人們常常受身心疾病所苦,比如失眠等。即使閒暇之餘,人們仍然熬夜從事各種消耗身心的娛樂。諸如此類種種都使得人們的身體加速老化。比如,以往才有的五十肩變成四十肩、三十肩。甚至以往只有老年人才會出現的中風,新聞上也曾報導有青少年因為熬夜打電玩居然也會腦中風。另外,由於人們缺乏自信,導致對未來感到憂心,使憂鬱症無聲無息地侵入人們的心靈。根據維基百科所載,所有自殺者中,至多可能有60%的人患有重性憂鬱障礙或其他心境障礙。可見憂鬱症已成為人們重大的疾病之一。

三、人類必需要從心靈及自然環境保護著手以面對挑戰

  顯然地,沒有地球母親,即沒有人類的生存。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從土地以及海洋裏擷取各種的糧食、礦產、漁獲等天然資源。若沒有如母親般的地球承載、供給我們所需,人們的生命即無從維持。然而,自然環境受到的破壞已並非單靠自然界自我的修復所能改善。人類必需要意識到這個危機並立即採取行動,才能挽救這個不斷破壞地球的局面。

  雖然自然環境的保護是刻不容緩,然而以根本來說,仍需在心靈上著手,才能真正改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中國古代的哲人曾經提出「天人感應」之說。亦即,人類的心靈和行為會影響到自然環境。古人認為如果人們普遍善良、知足,那麼,會感召風調雨順的自然環境。反之,如果人們普遍貪婪、彼此爭奪,就容易感應天地的災變和各種人禍。或許,我們不容易直接地觀察到人心和自然界之間的關係,然而,從生活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明白,人的觀念會影響人類的行為,這些行為卻是會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維護或破壞。

  因此,良善的思想與觀念,讓人明白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並非要統治這個星球,或奴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相反地,人類身為萬物之靈,要負起保護地球上所有物種的責任。若是以貪婪的心恣意奪取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則會導致短視近利的行為。不斷破壞的結果,終將把地球破壞得無法讓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

  因此,人們應該重視心靈的修養。對物質需求上採取知足與儉約的心態,就不會受到貪念所驅使,人們因此更能安定自己的身心,也才能讓人們知道不要無限制去剝削動物、植物和其他的資源。因為知足,所以人們沒有必要汲汲營營,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壓力,社會上的急躁和暴戾之氣就不容易產生,個人方面心理疾病如憂鬱與躁鬰症等也就會化解於無形。因為儉約,所以不會浪費資源,不論是熱帶雨林或者海洋的漁產都能因此修養生息,恢復生機。

  此外,感恩的心讓人們知道要去珍惜得來不易的環境,並彌補自己的過失。感恩的心讓人們知道要去回饋我們地球的恩惠,然後就會主動幫助人們、愛護地球。人們會因此知道自己今日的生活完全是來自於地球甚至宇宙間其他生物與非生物的幫忙與賜予,而不是自大地以為是自己的機巧就能得到一切。藉由心靈的改革,就如同駕駛汽車時,掌握住方向盤一般,人們終將可以主導地球命運的方向,扭轉今日人類往自我毁滅方向前進的命運。

四、人類應善用科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產生了許多的科技。科技如同雙面刃一樣,適當使用可以造福萬物生靈;如果誤用,則會傷己傷人。既然人們可以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破壞了環境,同樣地,人們也可以藉助科技來挽救生態的浩劫。

  很明顯地,科技可以幫助自然環境。科學家和工程師應該發展能充份循環使用的再生性技術,來減少資源的浪費。比如各種潮汐、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天然的能源。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綠色科技不斷興起,不論是綠色建築或各種非化石燃料的車輛的發明,這些對人類的永續生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糧食方面,人類也應該審視什麼才是能夠提供更多人所需的生產種類和方式。科學家研究發現,以重量而言,每一單位的肉類的產出必須要消耗更多單位的植物性糧食。世界上消費的肉品愈多,就必須砍伐更多的森林來種植更多的穀類。然而這些穀類並非直接提供人類食用,卻是用來使經濟動物用來轉換成較少單位的肉品。因此,肉品的消耗和生產必須得到節制,而且,農產品的改良也很重要。生物科技的發展,可以培育出更多產量,更能抵抗病蟲害的糧食品種,這些都有助於減緩人類在糧食上即刻遭遇的問題。

  科技除了可以直接保護環境之外,也能夠提供很好的方式來引導人們的心靈。比如,媒體是很好的教育大眾的工具。過往,人們透過媒體建立了偏差的觀念,以為經濟掛帥是人類發展的唯一方向。各國政府亦無不以此為施政方向,造成世界上經濟發展的競賽。然而,一國福址的衡量並非單純以經濟上的產出就能衡量。媒體可以扮演正確觀念教育的角色,讓人們用新的觀念看待人生努力的方向,只有心靈和物資上的平衡,才是兼顧現在與未來,人類與環境之間永續的方式。

五、結論

  人類得天獨厚,擁有智慧的天賦和接近萬能的雙手,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文明與文化。然而,以物質滿足為導向的科技發展,帶給了地球生態上的大量的破壞。這些環境的破壞,並不能以舊思維為基礎的舊方法來改善。人類應當反思科技發展背後的動機,改以良善與彌補的心,並重自然環境與心靈環保,並運用科技才能促進地球生命永續,為所有的地球生靈創造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