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個彩色的未來人權 -從學校人權教育說起

新竹新豐鄉精華國中 校長 童鳳嬌


壹、前言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自2000年起,即廣徵民間意見,關心社會大眾的人權發展。然而從人權新聞當中,我們看見政府明確開展廢止死刑準備工作,民生輻射屋國賠案勝訴,〈兩性工作平等法〉正式實施,民運人士尋求政治庇護懸而未決,進退兩難-外籍人士居留、收容限制(大陸配偶設籍從嚴管理、外籍人士強制收容規範不足),債留台灣,政院遭監察院糾正-勞工權益仍遭漠視,台灣的孩子不快樂-兒童權利保障不足,蘭嶼核廢料遷移爭議-漠視原住民族生存權利,個人資料外洩頻傳等,上述正面與負面的人權新聞,顯示我們仍應加強人權的宣導與保障。

貳、
人權教育的相關理念

  人權問題肇因於家庭,形成於學校,顯現於社會。人權教育應從家庭及學校做起,才能為孩子奠定正確的人權概念,引導其將來能實踐合情、合理、合法的人權行動。人權教育影響至深,小至個人與家庭,大至社會與國家。人權教育的相關理念,分述如下:

(一)透視人權教育的本質

  基本人權來自於上天的賦予,社會群體應尊重人權,以理性及公平正義的態度來維護人權,並散發道德情操、激發理性,尊重天賦人權。

(二)學校人權教育理念定位

  學校人權教育應提升學校組織的專業素質,落實人權育的本質,倡導人文關懷精神,並保障基本親師生的人權。

(三)學校行政中的人權觀念

  學校行政應具備的人權觀念包括:每個主體生存與發展的一體性、個人權利與義務的消長性、個人與社群的相容性與和諧性。藉著涵養自尊自重的情懷,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民胞物與,尊重彼此所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才能將人權觀念深植於人心。

(四)學校人權教育的四大功能

  學校人權教育的四大功能包括:提升組織素質需要解構與重構人權思維、落實人權教育需要覺知行思的行動智慧、倡導人文關懷精神需要紮根與萌芽、護衛人權需要積極的探索與突破。茲將此四大功能簡要說明如下:

1.提升組織素質需要解構與重構人權思維

  解構與重構的手段是人權教育的自省,解構與重構的展現是人權教育的包容與體貼,解構與重構的精髓是德行與倫理的發揚,解構與重構的行動是人權的力行與實踐,解構與重構的結局是重建人權教育的價值。

2.落實人權教育需要覺知行思的行動智慧

  覺知行思是落實人權教育的行動智慧。覺察是人權教育啟蒙的開端、真知是人權教育光輝的發散、行動是人權教育的積極作為、省思是人權教育的檢討與改進。

3.倡導人文關懷精神需要紮根與萌芽

  人文關懷精神是人權教育的核心價值,而紮根萌芽是人文情懷的開端、紮根萌芽是多元包容的磐石、紮根萌芽是謙卑反省的根基、紮根萌芽也是團隊合作的契機。

4.護衛人權需要積極的探索與突破

  積極的探索與突破是對抗威權、跳脫壓制的利器,探索與突破是保障自由的勇氣與實踐,探索與突破是透視人權世界的耐力與意志,探索與突破更是開啟與邁向和平世界的金鑰。

(五)學校人權教育的原則

  學校人權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包括:師生關係符合倫理道德、自尊自重自愛是通則、讓社會霸權或濁流沉澱為一股清流、使人心穢土變成純淨心田與善良福地。

(六)學校人權教育的運用

  學校行政有裁量權,教師有專業自主權,學生有學習權,家長有教育參與權,上述權力的實施和運作,經常陷入兩難困境,例如:常態編班、考試導向、升學掛帥、採購招標等,因為倫理道德與法令規定有時會相互抵觸,倫理道德層面渴望能夠達到和諧、體諒與展現智慧,而法令規定層面則要求績效、迅速與合法執行。

叁、學校推行人權教育的有效策略

  學校人權教育的目標在於倡導人文高貴情操、振興校園道德倫理、強化師生和諧關係、彰顯開放前瞻胸襟、增進批判素養能力。為達上述目標,學校須採取人權教育的有效策略,方能竟其功。茲將其有效策略分述如下:

一、心態:強調人權教育理念之內化

(一)在心理環境部分,將人權教育有關的理念內化於親師生心中。
(二)依據政策法令及校務發展短、中、長期計畫,營造友善、平等、尊重的校園文化。
(三)重視學生的受教權與基本人權,教師以專業自許,進行教學與輔導活動。
(四)增強教師班級經營及個案輔導的能力,妥善處理違反人權事件。
(五)整合教訓輔資源,營造學校成為具有人權法治理念之優質校園。

二、生態:活化校園人權教育生機體

(一)學校之學生制服、體育服與帽子等皆由全體師生共同投票決定,展現學校尊重人權及具有民主法   治的素養。
(二)學校舉行慶典儀式時應重視性別平等,兼顧人權與民主觀念,提供良好的楷模示範。
(三)鼓勵學校同仁參與法治與人權教育等相關研習,進而形成教師專業社群,共同合作規劃人權教育   課程並進行經驗分享。
(四)辦理「與校長有約」活動,針對品德之星、學生成績優秀、成績進步或是各項競賽表現優異之同   學,予以加許勉勵。
(五)針對高關懷群學生、弱勢學生及轉學生等,辦理小團體輔導、繪本導讀或個案認輔等,充分展現   學校重視學生人權、關懷學生之教育愛。

三、靜態:營造人權教育的優質環境

(一)在物理環境方面,以海報張貼的方式,營造人權教育的優質環境,期望透過物理與心理環境的塑   造,加深、加廣、加強學生對於「人權」的認識與瞭解。
(二)關於人權教育的推行,可善用公佈欄、校刊、月刊,張貼與人權教育有關的報導或時事新聞,創   通與增加學生吸收人權知識的管道。
(三)學校應規劃無障礙空間,關懷弱勢或體貼行動不便者,考慮其行動與來往之便利性與安全性,並   應鼓勵學生發揮大愛,樂於助人,扶助弱勢。

四、動態:將人權教育實踐於日常生活

(一)從生活中取材
  師長可以從生活中取材,結合新聞時事或生活小故事,讓人權教育生活化、教材多元化與活潑化,  向學生傳遞人權的理念與精神。
(二)融入課程教學
  規劃人權教育相關課程,並請老師適時將人權議題融入教學之中,例如:廢止死刑、民生輻射屋國  賠案、勞工權益遭漠視、核廢料遷移爭議、漠視新住民的生存權利、個人資料外洩等議題,民主法  治、兩性教育、彼此尊重和自我保護等知能均可融入課程中。
(三)善用彈性課程
  學校可善用彈性課程,辦理全校性的人權教育活動,例如:辦理自治鄉長票選活動、班聯會票選活  動等,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於自我權利的了解,也可以透過選舉活動培養學生對人權的尊重。
(四)數位影片宣導
  學校可以播放有關人權教育之影片,給學生欣賞,並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分享心得。藉由數  位影片,學生不僅能學習人權理念,透過感官的刺激,更能加深學生對人權的瞭解與認識。
(五)實踐體驗學習
  透過「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的學習活動或是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深度  領悟人權教育的意義,並能形塑優質的人權文化,建立人權的價值。

肆、人權教育的省思與展望

  學校是人權教育的發源地,人權教育之推手就是教師,教師必須成為「轉化型的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對於工具性角色加以覺醒,以抗拒潛藏在政治、經濟、文化、階級、種族、性別之間的霸權主義與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情形,將學生從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壓迫中解放出來。因此,教師必須培養批判意識,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發揮教師應有的專業素養,突破意識型態的圍城,協助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

  人權教育之精髓深廣,學校在推動人權教育的具體作法上,老師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智慧來規劃,並可善用有效的策略來推動,在心態方面,強調人權教育理念之內化;在生態方面,活化校園人權教育生機體;在靜態方面,營造人權教育的優質環境;在動態方面,將人權教育實踐於日常生活。衷心期盼學校在人權教育的努力與堅持,讓學生在和諧與尊重的氣氛下獲益。展望未來,人權將獲得更多保障,社會與國家將充滿人文精神與倫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