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的話

服務業 陳丹瑩

  大四那年,選了一科文學討論的課程,大致上是關於討論當前世界上的問題,如環境的改變、經濟的衰敗、文化差異與變遷等。英國籍的老教授說著一口濃濃的英國腔英語,語調緩慢,字字清楚,上他的課吸收的不是他說了多少東西,而是在每一字每一句中間的「留白」,而是在那短暫的寧靜時間裡,我們能思考、反省多少。

  課程即將結束的前十五分鐘,老教授像是想起了什麼,看著我們淡淡地說出了一句︰「你們應該要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隨後他丟了幾個問題︰「如果當初敗下來的不是中國,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以儒家思想治國,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中文比英文還要早成為世界共通語言,現在的我們是什麼樣子?」他沒有答案,只有一堆的可能可能可能,在台灣渡過半個人生的他,比我們都還要熟讀聖賢書的他,試圖在扭曲的觀念裡讓我們看到我們擁有的寶。

  在我工作的地方,可以接觸到各類的人群,那樣的環境就是一個大社會的縮小版。在這迷你社會裡,總可以聽見「我不 CARE 」、「我們是同一個 TEAM 的」、「這一餐我們 SHARE 」、「那個案子你再 CONFIRM 一下」…等一堆參雜著英文單字的中文句子,要不然就是媽媽喊著兒子的名字說「 SIMON ,快一點,補習要遲到了」,整個用餐的二十分鐘,只有一堆突兀的單字飛來飛去,到最後我還是不知道那個孩子的中文名字叫什麼。

  儘管中文已經逐漸邁向世界共通語言之路,但大部分的人聽到或是說著這種參著英文單字的中文句子,心裡仍不由自主地提升了自己的「水準」,真要問那是怎樣的成就感,沒一個答的出來。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是會為社會帶來即刻傷害的毒物,但就因為這樣,這種觀念,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成了慢性毒,漸漸地破壞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認知的基礎,加上現在提倡雙語教育,等於讓孩子從小就接觸英文,當然這不是壞事,但,若是自己的母語基礎不好,自己國家的文化不了解,自己的中文名字叫什麼,甚至,沒了電腦就不會寫中文,光是加幾個英文單字在話裡,真的能讓自己看起來很高貴、很有素養嗎?

  如果沒有周杰倫,沒有方文山,可能中華文化到現在仍然沒有受到注意,在音樂裡頭讚嘆著美麗的歌詞,成了大家都會做的事,怪的是,那種意境不正是我們文化的東西嗎?不也是用華語堆疊出來的成就?怎麼搞的像是遊客讚嘆異鄉的風景?

  我們可以為了簡體繁體的問題吵的不可開交,卻不會在乎「過度的西學」帶來的後果,我們會嫌棄自己的中文名字不夠好聽,卻在乎取的英文名字時不時尚,我們會因為孩子學會了幾句英文而感到高興,卻不會因為他背了一首唐詩而感到驕傲,我們當然可以學習外文,但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

  「你們應該要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那是來自一個英國籍老教授最沉痛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