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營造人員的環保觀

安倉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莊東建

  從事營造業已 18 年,深刻感受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衝突。國家為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便利而進行許多開發建設。個人的工作內容大多是承接政府的公共工程,如:橋樑、道路、隧道 …… 等工程建設。

  踏入社會工作之初,發現許多工程的施作,常礙於有限的經費或路線考量,而無法將環境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舉例來說:若橋樑的建造須每 60 公尺立橋墩來支撐,橋墩的設立必定造成周圍生態環境之破壞,然為節省施工成本,常在橋墩與橋墩之間開闢臨時施工便道,以利輸送材料等,可以想見,這樣的施工動線規劃,對生態環境影響範圍更加擴大了。雖然工程結束之後,都會回填以恢復原貌,但旣有土地或邊坡的擾動已影響地質原有的穩定性,除破壞原始地貌,亦導致生態問題。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對於生態保護的意識較高,會以大型吊具的方式來運送物資,以降低對周遭生態環境的破壞範圍,當然此舉將造成施工成本相對增加。

  然而慶幸的是,近 10 幾年來政府相關單位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已逐漸提高,相關法令的制定也愈趨嚴格,要求作業管制流程提報漸趨完整 , 如:水土保持計畫、逕流廢水削減計畫、環境保護執行計畫等。許多的開發案執行前都必須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更周全的顧及生態與環境,例如:做涵洞來導引動物活動的動線、動植物生態維護、水土保持、施作生態擋土設施導引水路的去向 …… 等措施。「生態工法」更是近幾年提倡,利用現有的竹子或石頭來取代混凝土或其他相關的天然材料替代,以避免消耗更多的資源、對環境造成更多的污染。除此,施工現場土方平衡及瀝青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或是對工程人員進行教育訓練,提升其環保意識及道德觀念,都有助於環境保護工作。

  雖然說建設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破壞,但考量環境的永續,如何在建設的過程中把破壞降到最低,其實是我們規劃及進行工程人員所應考量的,這不只是影響目前我們生存的環境,更關係著子子孫孫的未來。政府已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提高了安全衛生及環保預算,在施工現場的第一線工程人員更應該落實正確的環保行為,秉持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應盡的環保職責,相信我們的台灣、我們的地球,就有機會!